综上,以现象学美学的视角来审视艺术教育,现象学美学的理论资源和当代艺术创作和探索性艺术教育领域的实践,对艺术教育有着深刻的启发。可以总结为几点:
第一,艺术鉴赏中不存在一个等待去被认识的“精神实体”,艺术教育中艺术的体验是实时的、生成的,因此可以反思把艺术作为知识的教育,艺术教育不是去寻找“是什么”,而是去探索“怎么去”,去探索艺术在对语言和逻辑的形而上思维束缚之下的超越潜力。
第二,从艺术教育受教育者的角度看,艺术教育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由教育者提供“召唤结构”,由受教育者去填充解构中的“空白”和“未定点”,完成艺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每一个人的理解和完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教育应该激活这种理解、体验和创作的多样性。
第三,任何一种门类的艺术,都应该是身体在场的、身体的诸感官协调作用的过程,应该提倡一种身体参与的、重视整体感知的综合性艺术教育。康定斯基就认为,未来的艺术一定是一种将不同知觉要素统合起来的“综合艺术”(德语Synthetische Kunst),它将融合各种艺术元素,并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7]将这种观点用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新型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们不再去严格区分这是绘画、音乐还是舞蹈,而是全身心投入到艺术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各种感官的敏感性和丰富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培育。
第四,现象学美学的视点对儿童艺术教育尤有启发。儿童没有成人那种被教化以后的世界观,他们带着没有被知识填充的头脑,没有被主客、身心分离的理性化所分割的意识进入艺术活动中,他们有着敏锐的身体感觉,天然地具有运用各种感官参与艺术活动的能力,他们对艺术的感知是直观的而不是反思的,他们就像人类的早期。所以从现象学美学视角来看,儿童较缺少“前见”性,没有各种知识和经验的遮蔽,更容易直面事物本身,在游戏中与“对象”融为一体。所以,在儿童中开展体验性、浸入式的、综合性感官运用的“新型”艺术教育,相较于传统的艺术教育,更让人期待其审美育人的前景。
【注释】
[1]相较于培养专业人才的艺术教育,本文所指的艺术教育更倾向于指广义的美育和人文教育面向的艺术教育。
[2]杨子涵:《中国式沉浸——沉浸式戏剧在中国的成长》,《艺苑》2025年第1期。
[3]洪汉鼎:《理解的真理:解读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第97页。
[4]多是模仿大自然声音的简单乐器,不需要专门训练的演奏技巧。
[5]从宽泛意义上说,《不眠之夜》也属于大众艺术教育的范畴。
[6]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修订本),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第171页。(https://www.daowen.com)
[7]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修订本),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第172页。
[8]见《都市快报》2025年6月4日“他们在良渚王城正中心跳一支‘随心所欲’舞”,http://zjnews.zjol.com.cn/zjnews/hznews/201806/t20180604-7460285.shtml,引用日期:2018-06-30。
[9]见《都市快报》2025年6月4日“他们在良渚王城正中心跳一支‘随心所欲’舞”,http://zjnews.zjol.com.cn/zjnews/hznews/201806/t20180604-7460285.shtml,引用日期:2018-06-30。
[10]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陈燕谷、晓未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25年,第6页。
[11]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第265页。
[12]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第262页。
[13]转引自克里斯托弗·乌尔夫、陈红燕:《德国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与发展》,《教育研究》2025年第4期,第112—119页。
[14]乌尔夫、陈红燕:《德国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与发展》,《教育研究》2025年第4期。
[15]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第200页。
[16]见杭州网2025年10月9日:“他们对于色彩的把握堪称大师级水平,盲童绘画实验结果让专家惊 艳。”http://hznews.hangzhou.com.cn/kejiao/content/2017-10/09/content-6679788.htm,引 用 日期:2018-06-30。
[17]廖雨声:《抽象艺术的通感表达——康定斯基艺术理论的现象学阐释》,《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5年第3期,第14—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