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

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类型《标准》倡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施教,使学生能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任务设计类型

《标准》倡导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施教,使学生能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感受成功,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构成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各种“任务”中不断获得知识。这样,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会越来越自动化和自主化。笔者通过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发现,应从与生活相关、学以致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个方面,来设计任务。

1.设计与生活相关的任务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依据。现行的英语教材,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体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教材,为学生布置与其生活相关的任务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Travel”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围绕“Travel”这个话题,先让学生看一段介绍伦敦名胜的录像,然后假设要组织学生去伦敦旅行,要求学生遵循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后的时间顺序,完成以下五个任务。

(1)Choose a good travel agency.

(2)Useful articles taken for traveling.

(3)Instructions during the travel.

(4)How to deal with an incident during the travel?

(5)After the travel.

“travel”,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有旅行的经历。由于事先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情境——去伦敦旅游,并且布置的学习任务又都围绕这一明确的话题展开,因此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有话可说,而且用英语表达得十分顺畅。在完成第一个任务“Choose a good travel agency”时,学生可以比较各个旅行社提供的报价、旅游路线、旅游景点,以及导游的素质和经验等。在完成第二个任务“Useful articles taken for traveling”时,学生则需要从必要的证件、服装、日常用品和药品、设备及书籍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讨论。第三个任务,是“Instructions during the travel”,学生经过讨论后,做出了一些回答。例如,“Contact your family on arrival and keep in touch with them”“Look after your bags in public places”“Eat fresh fruit and drink clean water”“Always get together with the other members”“Try to start learning the local language immediately to help you with shopping”等。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任务较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完成第四个任务“How to deal with an incident during the travel”的过程中,有一组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把如何丢了行李到如何找到行李的一系列过程表现了出来。

通过完成以上四个任务,学生对旅行前应做的准备工作和旅行中应注意的事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充分运用了以前学到的有关“travel”的知识,同时借助引入任务时的听力和视觉材料的输入,在汇报任务和英语写作中,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完成第五个任务“After the travel”时,学生根据录像中展现的旅游景点,介绍了自己的观感,如伦敦市郊著名的景点、伦敦迷人的气候、伦敦独特的城市风貌等。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与生活相关的实例中,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教学实效。

2.学以致用的任务

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在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时,应设法使设计的教学活动,既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满足学生在将来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需要,为其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解决真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中用”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教材中“Fire”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围绕“制定一个家庭的火灾逃生计划”这一主题,为学生设计以下四个任务。

(1)Find the fire hazards of the rooms of the house.

(2)Correct the fire hazards.

(3)Safety tips to make a house safe.

(4)How to respond safely to home fires.

火灾,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火灾防范意识,掌握一些自救措施,就能在生活中有效地防止火灾的发生或减轻火灾造成的伤害。所以在完成任务一“Find the fire hazards of the rooms of the house”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介绍Michelle所住房屋的录像片段,观察Michelle家的bedroom、living room、kitchen和bathroom等不同房屋存在的火灾隐患,从而为完成这一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更好地完成任务二“Correct the fire hazards”,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

学生在完成前两项任务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录像内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smoke alarms、fire extinguisher、doors and other exits、things that easily catch fire、cooking safety、heating safety、electrical safety等方面进行讨论,进而完成第三个任务“Safety tips to make a house safe”。在完成第四个任务“How to respond safely to home fires”时,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一般性常识,找出应对措施。通过完成此项任务,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火灾发生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能安全逃脱火灾现场。

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思考一些现在已面临或今后必须面对的问题。比如,星期天一个人在家炒菜时,油锅起火了;暑假中的一天下午,邻居家起火了;学校门口的马路上两辆卡车相撞起火了等。面对这些在将来社会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实际问题,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畅所欲言。当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能够运用英语解决真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很好地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得到发展,而且应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想象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等。语言技能,是通过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培养起来的,两者构成了一个互为支撑和互为发展的有机整体。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Newspapers”这一单元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四个任务。

(1)Find out sections a newspaper usually includes.

(2)The most useful information you have got from the newspaper.

(3)Your favorite newspaper.

(4)The difference between newspapers and television.(www.daowen.com)

第一项任务,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和归纳能力。学生通过比较和分析上述几种报纸的内容,概括出一份报纸通常应涵盖的版面,如News、Finance、Business、Technology、Society、People、Sports、Entertainment和Advertisement等。

第二项任务,旨在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前,重组和信息加工,然后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述。学生获取信息的种类可能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是有关社会新闻、科技动态体育报道和休闲娱乐等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比较和分析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此项任务。

在完成第三项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总结出自己喜爱的报纸的特点,然后用英语来表述该报纸的特点。该任务,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文字表述和口头表达能力。此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报纸的信息量、可信度、趣味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论述自己喜爱这种报纸的原因。

第四项任务,具有一定的难度。“Newspapers”和“Television”同为新闻宣传媒体,学生首先要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然后再考虑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更能突出其各自的特点。学生完成此项任务,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可以从形式、影响、时效性和内容多样性等方面,引导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

学生在很好地完成了上述四个任务之后,将会对一份报纸的产生有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首先,需要编辑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其次,需要文字编辑和美工编辑制作加工;最后,由总编辑负责审发。对此,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任务,即“Design a newspaper of your own”。这个任务,需要生生之间进行多次交流、磋商和合作,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既是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体现,又最能体现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样去设计教学任务,既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既符合预定的教学要求,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在设计和选择课堂教学任务时,既要依据课堂教学任务的类型来判断这些任务是否适合课堂教学,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者对任务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更符合教学要求,从而使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方面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二)课堂教学步骤

1.任务的呈现

任务的呈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即课前、课中和课后。在上课前或下课后,为了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预习,教师可以将下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事先告诉学生,并以任务的形式呈现给他们。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带着任务,通过查阅报刊、书籍和网络,甚至请教专家等各种渠道,广泛地搜集相关知识材料,从而积累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在正式上课后,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呈现出任务。一节课可以有多个任务,这些任务构成一个任务链。在一堂课的不同阶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提出不同的任务,如预测任务、排序任务和复述任务等。在一个任务完成后,再呈现下一个任务,这就使学生在全部时间内都处在任务的驱动之下,使得学生对语言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有了一种渴望,使得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对于课堂上因争议而暂时不能解决的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2.任务前的准备

(1)语言知识方面的准备

执行任务要求的语言水平,与学生现有语言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由任务前的准备活动来弥补。语言知识的准备,是指让学生学习和激活与所要进行的学习任务相关的语言,一般是指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知识性要求,包括词汇、句型和一些语法。教师应该以多种形式,对影响学生听力和阅读的重点词汇、句型和语法进行教学。作为学生语言习得的引导者和答疑者,教师起着学习的向导作用,所以教师要在教室内巡回观察答疑。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输入材料中的难点部分,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分析和解释,但不能占用太多时间,要尽量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参与学习。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的“教”成为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任务要求和学生反馈等,随时调整自己教的内容和形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又不考虑语言的运用目标,只是简单地把教材上的内容加以咀嚼,灌输给学生。语言形式的学习,为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任务内容方面的准备

对于真实的生活任务,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任务内容方面的知识。比如,要求学生对现代社会的家庭进行介绍的任务,就有必要在任务前告诉学生。家庭有nuclear family和extended family两种,前者是指三口之家,后者则是扩展了的家庭,是包括爷爷、奶奶在内的大家庭,从而拓展学生关于任务方面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他人做过的类似任务的录像或其他相关资料,与学生一起讨论任务该怎么做,最终让学生对于应该怎样完成任务,以及在执行任务时应该怎样说、怎样做,做到心中有数。

(3)任务实施方面的安排

相比之下,结构主义教学的组织实施比较简单,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很容易控制。任务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那些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可能会不知道该怎样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如何实施任务方面,进行细致的安排。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不但要明确提出任务的目标和结果,而且要告诉学生如何开展此项学习任务,任务要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具体到每位学生的任务是什么,以及他们完成任务后应获得什么样的结果。任务完成的形式,可以是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是集体完成。具体形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由于许多任务都是通过pair work和group work形式完成的,所以教师要在任务执行前,确定学生的分组情况。一般情况下,教师应该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并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任务的执行

学习性任务,一般要求在本单元教学中完成或者当堂完成,如看课文回答问题。当然,也可以根据本单元的话题,布置个别的长期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要督促任务执行的进程,最好将任务细化为若干个子任务,分阶段完成。任务执行的每一阶段,都要有一个时间期限,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和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不是到任务的最后期限时应付了事。教师通过考查、观察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口头回答、演讲和朗诵等任务结果的表现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方面,做出过程性评价。这种过程性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产生自信心成就感,从而转化成继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4.任务后的总结和评价

任务后的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展示任务结果,对任务执行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估。任务结果的展示,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对任务完成情况的展示,给了每个小组和个人在他人面前展示的机会。传统的教学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往往是在学生做完练习之后,由教师核对答案,或者由个别学生提供答案与其他学生核对。这种评估方式,对于有固定答案的一些练习来说,是非常高效的,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长久下来,就会湮没学生的个性。任务型教学模式中任务的结果,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结果。这样,教师就不能采用核对答案的形式来进行评估。

笔者认为,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对任务执行结果的检查和评估应该进行方式如下。对于单独完成的任务,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任务结果,然后由各个小组推荐出代表,代表本组成员在班中展示自己的任务结果。这样,各个小组的人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任务成果,并且可以从他人的任务结果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成分。对于一些分组完成的、不宜在课堂上展示的大型书面任务,可以将任务结果张贴在教室后面,向全班学生展示。全班学生共同完成的集体任务,往往由教师亲自对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教师对学生任务结果的评价,不仅可以起到很好的点拨作用,而且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在任务后有的放矢地进行一些强调语言形式的活动。

5.语言聚焦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语言的意义。语言聚焦阶段,是从语言意义转移到语言形式上,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活动来强化并引导学生对语言形式加以注意。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在语言知识上的不足。在语言聚焦阶段,这些不足可以得到针对性的弥补。教师针对学生在执行任务和展示任务结果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问题,给予分析和纠正,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强化。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两种活动。

(1)语言分析

让学生做一些与任务实施阶段中的阅读和听力有关的语言形式方面的练习或活动,从而引起学生对其中词汇、短语句型或语法现象的注意。

(2)语言操练

在语言分析活动之后,教师要通过设计练习题和开展活动的方式,对语言分阶段关注的词汇、短语和句型进行练习。练习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练习,如挖空练习等,让学生记下有用的语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