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元璋用人方略:老少参用导致人才辈出

朱元璋用人方略:老少参用导致人才辈出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元璋的用人方略十分高明,不仅做到文武并用,而且还能做到“老少参用”,注意选拔年轻官员。由于朱元璋实行老少参用的用人方针,明初出现了人才辈出的局面。在大批年轻有为之士进入仕途以后,朱元璋又对那些年老的大臣做了妥善的安排。朱元璋之所以采用“老少参用”的用人方略,是因为他认为:“十年之后,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官吏使得人。”显然,朱元璋主要考虑的是执政人才的连续性的问题。

朱元璋用人方略:老少参用导致人才辈出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开始把选拔人才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在订立国策的时候他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材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荐贤。”朱元璋的用人方略十分高明,不仅做到文武并用,而且还能做到“老少参用”,注意选拔年轻官员。

朱元璋认为,郡县的官员,过了50岁,虽然熟悉政务,但精力已经衰竭。主管选拔官吏的部门,应该深入民间选拔20岁以上,天资聪颖才识兼备的俊秀之士,充实到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使他们与年老的官吏参而用之。这样,人才就会源源不断,明王朝就可永葆生机,社稷就会长治久安。

有个叫杨士奇的书生,是个孤儿,从小生活很贫苦,但是由于勤奋好学,精通书史,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被朱元璋破格提升为翰林院编修官。后来,杨士奇官至尚书,位居内阁。他办事干练,颇得朱元璋和以后几个皇帝的器重。杨士奇和后来的杨荣、杨溥并掌国政,史称“三杨”。

由于朱元璋实行老少参用的用人方针,明初出现了人才辈出的局面。他们有的来自山林,有的出于草野,有的拔于卒伍,由平民布衣登上高位者不胜枚举。在大批年轻有为之士进入仕途以后,朱元璋又对那些年老的大臣做了妥善的安排。他专门给礼部下了一道命令,把40岁到60岁的官员,安排在中央任职;60岁到70岁的官员,留在翰林院,用作参谋和顾问。当一些官员年老有病不愿意当“顾问”的时候,朱元璋就解释说:“念卿等德高望重,才授予此职务,为的是使卿等不负平生所学,何必推辞呢?”

朱元璋之所以采用“老少参用”的用人方略,是因为他认为:“十年之后,老者休致,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官吏使得人。”显然,朱元璋主要考虑的是执政人才的连续性的问题。同时,老少互补对于拓展思路、稳妥办事、提高工作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www.daowen.com)

【悟在当下】注意整合自己的人才结构

在一个系统的人才结构中,各种人才因子之间最好有一种互补的作用。这样的人才结合,往往可以使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又不至于出现人才浪费的现象。在人才互补规律中,年龄互补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原则。老年人有老年人的长处和短处,青年人也有青年人的特长与弱点。因此,一个好的人才结构,需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年龄结构。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少有通才的存在,人们往往只是某一个方面的人才,因而就更加需要领导者注意整合自己的用人结构,争取设计一个最佳的人才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