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17古诗三首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

17古诗三首李白,饮湖上初晴后雨

更新时间:2025-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难点)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1073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三首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可作如下处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三首诗歌均是七言绝句,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即可。

《望天门山》是李白乘船东下,眺望长江下游名胜天门山的山形水势时,深有所感,激情满怀而写下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西湖由晴转雨的变化,写出了西湖的晴景和雨景,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西湖奇妙多姿的景色。《望洞庭》中的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侧,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背诵三首诗,默写《望天门山》。(重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难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唐代诗人。祖籍(jí)陇(lǒng)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他的诗歌抒发进步理想,抨(pēng)击权贵,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气势豪放,想象丰富。《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游览安徽(huī)省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苏轼(1037-1101)字子瞻(zhān),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xún)、弟苏辙(zhé)一起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很大。《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2025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白居易称他为“诗豪”。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多数作品立意新颖、格调高亢、意象简括、思想深刻,以乐府小章尤为著名。

望天门山

(唐)李白

【注释】①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②中断:从中间断开。③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④开:开掘,开通。⑤至此回: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至,到。此,这里。回,回旋。⑥出:突出,挺立。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sòng>苏(sū)轼(shì)

【注释】①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②初晴后雨: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③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④方:正。⑤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⑥亦:也。⑦奇:奇妙。⑧欲:想要。⑨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⑩淡妆:淡雅的妆饰。⑪ 浓抹:浓艳的打扮。⑫总相宜:总是非常合适。

望洞庭(tíng)

(唐)刘禹(yǔ)锡(xī)

[句解:(比喻)“两相和”说明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后一句用巧妙的比喻说明湖面的平静程度。秋月高挂,湖面平静如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宁静之美。]

[句解:(比喻)“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色调淡雅,相得益彰。]

【注释】①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北部。②和:和谐。诗中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③遥望:往远处望。④白银盘:比喻月光照射下的平静的湖面。⑤青螺:青绿色的螺。诗中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而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写法点拨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客观景物,并把自己想要抒发的感情或想要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这种写作手法的突出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本课中的三首诗都通过描景绘物,分别表达了诗人对长江、西湖、洞庭湖的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借景抒情的表现形式常用的有两种:①以乐景写乐情。“乐景”即美好明灿之景,“乐情”即快乐喜悦之情。②以哀景写哀情。“哀景”指凄凉、肃杀、晦暗之景,“哀情”即悲伤、痛苦、忧愁之情。

运用实例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以哀景写哀情)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模仿秀

通过诵读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三首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可作如下处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https://www.daowen.com)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思路提示:古诗重在朗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朗读时,速度要适中,停顿得当,读出不同的语气。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入境悟情。这三首诗歌均是七言绝句,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即可。默写《望天门山》时,要注意“断”“至”“孤帆”这些字词,不要写错。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参考答案: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只小船正乘风破浪,从天边驶来。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互为映衬,水面风平浪静,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名师点拨

《望天门山》

1.前两句可以让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诗人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了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的长江的反作用。这里的“回”字用得非常巧妙,它将江水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状态给展示了出来。

2.说一说后两句诗中“出”字和“来”字好在哪里。

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

“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来”字则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饮湖上初晴后雨》

1.第一、二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之情。

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诗人之所以拿“西子”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ē)娜(nuó)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dài)还是淡描蛾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望洞庭》

1.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

诗人观察时是在晚上,月光下看不真切,再加上湖面浩渺,波光粼粼,而未磨拭的铜镜也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所以如此作比。

2.品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放着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既小巧又十分精致,和湖水、山色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