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贝叶文化与区域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东南亚、南亚的利用

贝叶文化与区域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东南亚、南亚的利用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曼寺的贝叶经、桑皮纸手稿、碑文的年代、数量、内容等有趣的细节,都可以作为以前研究过的建筑、艺术品和历史相关资料描述的佐证资料。兰那人认为,既然贝叶经被认为是佛教存在的证据,那么刻贝叶经、准备包裹经文的布料、制作存放经文的经柜、建造佛塔,都会有助于佛教的传承。因此,许多经文和桑皮纸手稿被提供给寺庙。

贝叶文化与区域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东南亚、南亚的利用

清曼寺的贝叶经桑皮纸手稿、碑文的年代、数量、内容等有趣的细节,都可以作为以前研究过的建筑艺术品历史相关资料描述的佐证资料。这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古代文献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识,以及了解如何在今天实际使用它们。

1.佛堂(Main Wihan)

清曼寺的主体建筑采用典型的兰那建筑风格。这里供奉着主要的佛像和佛塔的模型。佛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红色背景上的镀金绘画,描绘了芒莱国王的生平,描述是用泰文书写的。这些画是在寺庙管理者的领导下设计和绘制的,是为了纪念1996年清迈建成700周年(镀金艺术品在缅甸掸邦很受欢迎)。这些画作描绘了有关清盛传说的贝叶经、清迈民间传说、佛祖巡游记传说以及清曼寺石碑中记录的内容,这些都是在清曼寺发现的文献资料。

2.玉佛城(Wihan Phra Kaew)

一座玻璃质的神龛是为了在僧堂中供奉Phra Sae Tang Khamani(Phra Kaew Khao)和Phra Sila而建造的。根据清迈的民间传说,芒莱国王从哈里奔猜带来了Phra Sae Tang Khamani。有一段碑文是关于在公元1873年维查亚侬国王、Thip Keson王后、Ratchaphakhinai王子和Ubonwanna公主统治期间创造的金色底座和金色层次伞。碑文是由敲击的小孔和线条雕刻而成的字母形状。

此外,在清曼寺版本的“Phra Sila传奇”中提到了Phra Sila,据说它是在佛陀结束生命后的7年零7个月零7天后由印度拉吉尔的阿贾塔沙特鲁国王创造的。这尊雕像随后被带到了南邦,并被供奉在南邦,直到公元1476年,三界王将雕像带到清迈并将其供奉在那里。Phra Sila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雕像上有巴利铭文。

僧堂中还有一座托钵的青铜站立佛像,在其底座上刻有泰文。这是已知最古老的泰文铭文(公元1465年)。

3.象群塔(www.daowen.com)

清曼寺最古老的佛塔——象群塔,就在佛堂的后面。它是以兰那—素可泰风格建造的,塔周围有“莲花形”的底座和15个大象雕塑。清曼寺的碑文说,原来的佛塔是由芒莱王在修建寺庙的同时建造的。在那之后,在三界王统治期间,建造了一座新的佛塔来覆盖旧的佛塔。这座佛塔后来在清迈处于缅甸君主统治下时进行了翻修。

4.乌钵苏(戒堂)

清曼寺的主殿位于佛堂的西南面。它是住在寺庙里的僧侣们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所以参观者不允许进入主殿。一块泰文的石碑放在主殿的北门廊前。石碑的两面都有文字。它包含了清迈的建立历史,以及寺庙内进行的翻修和修复的详细记录。碑文的末尾提到了照看寺庙的人的名字。这一碑文是计算清迈成立确切日期的重要证据,原来清迈成立的日期是公元1296年4月12日,碑文还反映了清迈、帕府和素可泰的关系,揭示了统治清迈的缅甸国王如何信奉佛教,领导寺庙多次修缮,并在那里建功立业。它还提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名字。

5.Ho Trai

清曼寺的经库原本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上层是用木头建造的,下层是用砖和灰泥建造的。然后,它被搬到了主殿后面的池塘里,翻修成了一座单层建筑,只有一层且是木头建造的。这座建筑是架空的,没有提供梯子,所以想要进去的人需要带上自己的梯子。

兰那人认为,既然贝叶经被认为是佛教存在的证据,那么刻贝叶经、准备包裹经文的布料、制作存放经文的经柜、建造佛塔,都会有助于佛教的传承。因此,许多经文和桑皮纸手稿被提供给寺庙。它们确实值得研究并应用于现代用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