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贝叶文化:中国—东南亚、南亚的传承与保护

贝叶文化:中国—东南亚、南亚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贝叶经和贝叶文化也成为佛教文化尤其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贝叶经是贝叶文化的核心和表征,没有贝叶经,“贝叶文化”难以名副其实。在该区域内,因地方性差异,贝叶经和贝叶文化既有活态的文化资源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文化遗产的属性。

贝叶文化:中国—东南亚、南亚的传承与保护

贝叶经世界佛教历史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表征。在佛教的传播发展历程中,早期佛教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持续了数百年。在那之后,将佛教义理用文字刻录在载体上的传播方式,是佛教在古代得以突破其地方性,向更大区域乃至世界范围传播的媒介基础。而贝叶经就是在这个漫长的时期中佛教经典的主要载体和媒介。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流传广深,在全球有约5亿教徒,约占全球总人口数的7%。[4]若考虑到世界一些佛教文化大国在宗教人口统计数据技术口径方面的因素,则全球实际信仰佛教的人数可能接近10亿。按全球人口数75.85亿计算,信仰佛教的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因此佛教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贝叶经和贝叶文化也成为佛教文化尤其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

在中国,贝叶文化多被看作一种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中国境内的贝叶经可以分为梵语系和巴利语系两大类。其中,梵语系贝叶经在中国的传播与翻译,自汉代以来较为频繁,在唐朝曾达到高峰,之后在中原地区便因汉语系佛典的出现、传播和普及而逐渐式微。现今,梵语系贝叶经大多已成为中国一些内地佛寺和收藏家或收藏机构的藏品,其刻写制作和传播传承现象已近绝迹。但在流传巴利语系佛教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中国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傣族聚居区,巴利语系贝叶经的制作、刻写、使用和传承实践及与此相关的诸多文化现象仍在该区域内的部分地区鲜活地传承实践着。因此,在中国,“贝叶文化”也被视为一种地域性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其地域范围大致包括云南省西南部和南部的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普洱、保山等地的傣族聚居区域;其文化族群则包括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和少数彝族佤族等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族群。其中,尤以傣族为该文化的代表性群体。

综上所述,对于“贝叶经与贝叶文化”,我们大致可形成以下几点基本认知:

第一,贝叶经和贝叶文化的关系。贝叶经是贝叶文化的核心和表征,没有贝叶经,“贝叶文化”难以名副其实。

第二,“贝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上讲,贝叶文化当包含世界历史中关涉贝叶经及以其为载体的佛教传播的各种社会文化事项;狭义上看,贝叶文化是包括贝叶经(乃至纸质抄本)在相关族群社会中的传播、制作、刻写抄录、使用和以其内容传承为中心的各种仪式、习俗和礼俗活动等在内的文化系统。(www.daowen.com)

第三,贝叶文化是跨国跨地区的区域性文化。鉴于目前人类对贝叶经和贝叶文化的现实性使用、刻写制作和内容的传承与保护实践活动主要集中于巴利语系佛教的传布地区,因此也可以说,贝叶经和贝叶文化是中国、东南亚、南亚区域范围内若干国家共享共有的文化资源和遗产

第四,贝叶文化在中国有活态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在中国,贝叶文化流布范围主要以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傣族聚居区域为代表。在该区域内,因地方性差异,贝叶经和贝叶文化既有活态的文化资源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文化遗产的属性。

第五,贝叶文化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品位和价值。历经历史长河至今仍得以存续的贝叶经和贝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流传世界各地,它反映和象征着佛教文明,是具有跨国、跨区域、跨族群、跨语言文字、跨时空等特性的世界级文化事项,有着世界级的人类文化遗产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