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贝叶经传播与西双版纳文化复兴

贝叶经传播与西双版纳文化复兴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退休后,他成为一名精通西双版纳历史文化的学者,他在工业用纸制成的笔记本上抄录了许多世俗文本。一直到1982年之后,西双版纳才逐渐恢复稳定,政府逐渐允许当地人再次信奉自己的宗教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学才开始复兴。

贝叶经传播与西双版纳文化复兴

从傣泐文复兴伊始至今,在整个滇南地区,一些文人学者仍然活跃在贝叶经的手抄工作中,年龄大都已七八十岁,其中大多数人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开始了手稿修复,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再次继续这项工作,例如下面这几位:

Pò Saeng Nòi

Pò Saeng Nòi,又名Pò Long Khan Kaeo,居住在大勐龙的曼飞龙。2012年笔者见到他时,他已七十七岁。他从十四五岁时就开始了手稿修复生涯,当时他还是个新手,在贝叶上复刻了很多当地历史,初衷是为了给子孙后代保存勐龙和西双版纳的历史文化遗产。

(Techasiriwan收藏)

(Techasiriwan收藏)

Pò Saeng Sam

另一位是来自孟连的Pò Saeng Sam,生于1938年,他在桑皮纸上复刻了许多历史文本手稿,以便将这些故事传递给年青一代。(www.daowen.com)

此外,就历史手稿来说,文人记录者们往往更热衷于记录历史、旧习俗、仪式文书和民间故事,以及关于傣族的其他传统知识等,以抄录副本的形式将它传承给年青一代。因此,手稿的记录被视为一种将传统,尤其是历史知识传承给年青一代,并使傣泐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重要文化技术。

例如,手稿“泐西双邦/召十二邦”(西双版纳十二城邦的统治)是被记录在工业纸上的。由一位有着贵族背景的前政府公务员Cao Maha Khanthawong(1925—2013年)对手稿进行了复刻。1986年退休后,他成为一名精通西双版纳历史文化的学者,他在工业用纸制成的笔记本上抄录了许多世俗文本。

手稿的序言分别提到了1950年年初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西双版纳的概况。一直到1982年之后,西双版纳才逐渐恢复稳定,政府逐渐允许当地人再次信奉自己的宗教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学才开始复兴。自1984年后,文学专家们聚在一起通过整理现存的旧手稿和采访老年人,共同重建了一个传统的傣文学语料库。在这些新整理的手稿中,编纂者按主题进行归类:与宗教有关的故事被归类在“宗教”(sāsana)一栏下,而关于传统故事类的则被归类到“传统”一栏的标题下。

另一个例子是手稿“Nangsü Phün Moeng La”(勐腊志/勐腊纪事),1996年,由Ai Chòi Cha Han将贝叶经撰写在桑皮纸上并私人持藏。

在正文前页的一段简短文字(包括序言)中作者写道,由于在现存的手稿中找不到这一段特定纪事,所以,他决定去采访老年人和贵族,收集有关位于西双版纳东南部的勐腊地区的历史资料,他把这些资料整理到一起记录在手稿上,以便后人从中了解到勐腊的历史。最后,他还为自己手稿中出现的错字道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编撰者们做的不仅仅是复刻现存古老手稿中的文本,而且还将原稿中的文本与口述传统信息相结合,包括将自己通过采访得到的信息一起进行撰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