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戏剧文化历史与表演艺术:自我和角色的双重言说

戏剧文化历史与表演艺术:自我和角色的双重言说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演员塑造角色,进行艺术创造,完成的是个体和角色的双重言说。这就是演员个体生命和角色生命的高度融合以及双重言说,这种高度融合和双重言说,令表演艺术成为真正无可替代的生命的艺术,从而充满了永恒的魅力。角色在舞台上生活、欢笑或者哭泣,必定有演员自己关于幸福或痛苦的记忆与印象,构成表演艺术的,就是演员的双重生活和双重言说。

戏剧文化历史与表演艺术:自我和角色的双重言说

在表演艺术中,演员和角色总是会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演员塑造角色,进行艺术创造,完成的是个体和角色的双重言说。演员的个性、逻辑、情感和思维总是会对角色产生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一百个人演哈姆雷特,就会有一百多个哈姆雷特”的艺术现象。古尔古德塑造的哈姆雷特和劳伦斯·奥里弗塑造的哈姆雷特,之所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魅力,这同两个伟大天才演员的个性差异和心理构成有着显著的关系。演员可以借由角色而获得自我言说的舞台,在角色的创造中获得自己思想的传达、热情的张扬和高度的精神自由。这就是演员个体生命和角色生命的高度融合以及双重言说,这种高度融合和双重言说,令表演艺术成为真正无可替代的生命的艺术,从而充满了永恒的魅力。

演员塑造形象角色的能力再强,也无法全然摆脱自身的性灵。成就角色的生命状态,需要演员贡献感情、思想、内涵、判断、语言、力量、意志、行为以及所有关于美的意识和感知,并将这些审美的直觉和意识有选择地注入角色所需要的生命形态中去,成为角色的一部分,从而成就艺术世界中的另外一个人。角色最终完成的时候,我们总是可以发现角色的个性之中或多或少地渗透了演员的个性;角色的习惯,也总是或多或少地折射出演员的日常习惯;甚至角色思考的方式、激动的模样、行为的逻辑、动作的节奏,都能够找到演员自身的影子。不管技术多么娴熟的演员,不管多么伟大的演员,谁都无法做到将自己个体的特征完全抽离出所要塑造的角色,从而塑造一个全然陌生的“他者”。而这正是表演艺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审美佳境,真正超越了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自我”和“对象”的界限,实现了审美意象的圆融和统一的状态,达到了“心物不二”的审美境界。那是一种角色因我而获得了生命,我因角色而找到了真我的审美至高境界。

演员作为活人,在器官、形状、姿态、表情等方面,每个人有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一些特点;有时为着表达一般性的情绪和某类人的一般特征,他就要把自己的这些个人特点消除掉;有时又有必要使这些个人特点迁就剧中个性较丰富,形象较完满的人物,以求达到这两方面的协调一致。狄德罗在观赏了18世纪法国著名的女演员克莱蓉的表演后,曾经这样赞叹这位女演员的表演艺术:“在这个时刻,她是双重人格:她是娇小的克莱蓉,也是伟大的阿格丽品娜。”

在狄德罗的眼中,当欣赏一个伟大的表演艺术家的表演的时候,不仅在欣赏她所塑造的形象,也是在欣赏她所呈现的一切。角色在舞台上生活、欢笑或者哭泣,必定有演员自己关于幸福或痛苦的记忆与印象,构成表演艺术的,就是演员的双重生活和双重言说。

布莱希特曾经在《戏剧小工具篇》有一段著名的论述:演员在舞台上有双重形象,既是劳顿,又是伽利略,表演着的劳顿并未在被表演的伽利略中消失,舞台上站着的确实是劳顿,并且表演着:他怎样在想象着伽利略,观众一面在欣赏他,一面自然并未忘记劳顿,即使他试图完全彻底地转化为角色,但他并未丢掉完全从角色中产生的他的看法与感受[3]。(www.daowen.com)

演员的创造性艺术实践中,受文本或其他因素影响或限制而具有二度创造被动的一面,但是也有着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而拥有独立创造的充分自由,演员本人的个性色彩和主体思考不可避免地会渗入到角色之中,并对角色的创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梅耶荷德曾经批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扮演高尔基的《底层》中的流浪汉,那个衣衫褴褛的萨京时,却依然流露着上流社会披着斗篷的绅士派头和气度。原因就在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扮演流浪汉时,他的知识分子和学者的个性与气质流露出了与角色不相符合的性格特征。

舞台行为是双重性的。演员在舞台上过着自己现实的生活,生活在自己的现实感情之中;另一方面还有艺术形象和他结为一体,他同时还过着另外一种形象的虚构的生活。这种生活在演员身上是从自我出发,是根据有机天性的全部来完成的。但是这种生活并不是现实的,而是虚构的,所以被消耗的演员的感情也不是实际的,而是虚构的现实,这些感情有别于生活中的感情,它带有艺术的或美学的性质。真正的审美意象总是从演员深刻的情绪生活和审美记忆中生发出来的,携带着演员本人精神的气质和个性的光芒。演员的自身个性无法从角色表演中完全抽离去,角色的艺术生成也需要演员个性素质的融入和发展。事实上,演员的个性气质和自身条件往往对于他能够扮演的,或者进行表演的角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表演者在表演艺术中需要呈现的是他的激情、想象、灵感,他的思想、感受、阅历,他的爱,他的恨,他的理想和希望;需要呈现的是他的悲悯、同情、关怀,他的苦痛、彷徨、挣扎,他的喜悦,他的怒愁,他的修养和道德,他的感悟和诗情;需要呈现的是作为一个高尚的灵魂全部的真挚的情感、强烈的爱恨以及伟大的理性。演员的高尚、纯粹和深刻,或是粗鄙、肤浅和庸俗,都可以在角色形象中得到反映。

演员的仪表、情感、思想、阅历、经验、修养、人格、学识等皆是演员创造角色的储备,这些决定了表演艺术创造主体的审美心胸。而决定表演艺术审美意象的性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家的审美心胸。一个功利和世俗的心胸,是不容易见到美的光芒的。他也许可以不断认识和分析出角色的行为和动机,但这种认识和真正的审美感知有着遥远的距离。表演艺术不是认识和分析的理论,它是感觉和体验的艺术。不同文化教养,不同格调趣味,不同心胸境界的演员,在塑造同一个角色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美感,也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因此,演员的智慧决定了他对戏剧表演的理解;演员的阅历决定了他对于角色的感受;演员的深度决定了他对于角色性格的认知深度;演员的修养决定了他艺术创造的高度;演员的深刻或是肤浅,高尚或是卑微,总是可以在他的艺术创造中得以彰显。因此,作为表演艺术的创作主体,演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从意识到观念,从经验到学识,从思想到人格。需要熟悉经典、洞明世事、积累经验、练达人情,并不断使自己的禀赋和人格趋于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