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农业风俗特点与演变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农业风俗特点与演变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风俗属于农业文明范畴,构成了物质生产风俗的基础和特色部分, 呈现出它特有的生态性与质朴性。农业生产活动相沿而成风俗。由于历史、地理条件不同,不同民族、地区与时代的农业风俗存在差异。所以,现代农业风俗一方面承袭了传统农业风俗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模式。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农业风俗特点与演变

农业风俗属于农业文明范畴,构成了物质生产风俗的基础和特色部分, 呈现出它特有的生态性与质朴性。

农业生产活动相沿而成风俗。农业风俗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与经验积累而成的模式化行为。

就世界范围而言,农业生产大体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的演变,农业风俗也相应地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传袭与变化。由于历史地理条件不同,不同民族、地区与时代的农业风俗存在差异。

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是以磨制石器、木器工具为主,采用“刀耕火种”的游耕与锄耕方法,通过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西亚、北非、中国、印度、中美洲等地古老文明的出现,最初便同原始农业的发生有关。人类早期使用的工具为木棒,同时把石斧、石锄等经过磨制了的石器缚在木棍上,用来开荒掘地、种植作物。单个劳力不足,就靠许多人集合劳动,由此而形成了互助共耕的习俗。人们砍倒并放火烧掉地面的植物, 将种子播到地面,依靠草木灰和土壤的固有肥力而使作物生长发育,坐享其成。这里的地力耗尽了,就易地而种。这便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游耕习俗,在今天的一些落后民族和地区仍然依稀可见。由采集发展而来的原始种植业,最初主要由妇女承担,男子在后来才占主导地位。在更为广泛的地区产生了从捕猎动物到驯养动物的原始畜牧业,有许多民族部落开始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于原始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低,以及收获的不稳定,人们仍然保留着采集与狩猎习俗,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在我国,从母系氏族社会夏商周三代,“五谷” “六畜”已经出现,生产工具从木石工具发展到青铜工具,新的耕作制度逐步形成。(www.daowen.com)

传统农业是使用铁制农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以及自然有机肥料,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的农业。这一时期农业的典型特色是依靠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农业风俗事象。由原始农业演变为传统农业的过程,在西方是从奴隶制的希腊和罗马开始的,在中国则发端于春秋战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阶段。由于铁制农具和畜力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有了改变动植物生育环境的能力,摒弃了“刀耕火种”的游耕习俗而采取新的耕作方式。在欧洲,出现了以休闲轮作为主要内容的二圃制或三圃制的农业风俗;在中国,较早地形成了以耕、锄、选种、施肥、浇水、轮作复种、间作套种等方法密切配合的农作方式, 有的地区出现了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现代农业是以实验科学为指导、工业技术为装备、以商业生产为目的的农业。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一直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之中。尽管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初期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在继续。这时的农业生产除了还继续利用手工农具、畜力,以及使用自然肥料、沿袭一些传统农作方式以外,着重依靠机械化肥农药水利灌溉等现代技术,工业部门为农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与能源。不过,大量燃料、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环境与食物,引发了现代的农业危机,如英国的疯牛病、口蹄疫。这便促使现代农业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吸取传统农业经验,向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回归。而伴随这一回归的过程,也必将在吸收传统农业风俗的同时,产生新的农业习俗。所以,现代农业风俗一方面承袭了传统农业风俗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模式。原始的、传统的农业风俗大体包括了生产工具风俗、生产技术过程习俗和相应的人文仪式风俗,而现代农业风俗主要表现为生产习惯,消减了神秘的信仰禁忌内容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