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歌谣主要指体力劳动者从劳动生活中直接创作出来的歌谣。它伴随着劳动的节奏而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它是人类社会最早的诗歌形式。劳动歌谣的种类很多,有描写的,有抒情的,也有呼喊号令的。前者主要有田歌(如插秧歌)、牧歌、采茶歌、工匠歌等,它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劳动情绪,也有介绍劳动过程的,总结生产经验的。后者主要指打夯歌, 领唱者的词句带有号令性质,和唱者的词句则完全是劳动呼声。如《栽秧歌》:一下田来把秧栽,不稠不稀一排排,不多不少七八根,不深不浅又不歪,甭叫秧苗漂起来。
《拾粪歌》:拾人粪,瞅墙角。拾狗粪,乱草窝。拾羊粪,上山尖。拾牛粪,到河边。骡马粪,坡中间。
3.时政歌谣
时政歌谣是人民群众有感于切身的时事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政治形势、政治生活的基本认识、基本态度和好恶观点。其中有歌颂的也有暴露的,有赞扬的也有抨击的,有直率明快的也有幽默风趣的,其风格丰富多彩,别有情趣。这些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对时事政治的关注,也有力地证明了时政歌谣可以“观民风”“知得失”,为施政者能起到讽喻和参考作用,如
《九九歌》:九九八十一,穷人靠墙立。冷也不咋冷,就是肚里饥。
《无钱冤死算活该》: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有钱官司能打赢,没钱冤死算活该。
《不要媒人就磕头》:二月二,龙抬头,中华民国兴自由。大脚片,下发头,不要媒人就磕头。
《财主睡到日头红》:一家发财几家穷,小路弯弯像条龙。一家发财几家穷,穷人起床麻麻亮,财主睡到日头红。
4.爱情歌谣
爱情歌谣指反映青年男女因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歌谣,它是劳动人民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爱情是永恒的生活主题,青年男女(甚至也可以包括中、老年男女在内)的爱情生活中产生许多细腻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无论是炽热的爱恋,缠绵的相思,还是凄婉的别离,坚贞的情操, 都可以从这些歌谣中得到反映,得到印证,尤其是那些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封建礼教的歌谣,更具有鲜明的民主思想和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如《望郎来》:
你当儿来我当娘,十八媳妇九岁郎,夜里抱郎上牙床。不是公婆双双在,你当儿来我当娘。风吹头发用手捞,郎在山上学鸟叫, 妹在园中把手招。娘问女儿招什么?“风吹头发用手捞,管哩闲事真不少!”
5.儿童歌谣
儿歌是儿童的启蒙之歌,又称“童谣”,它既有儿童自己编唱的歌谣,也有成年人为教育儿童而创作的歌谣。南阳的儿童歌谣主要有催眠歌、摇篮曲、教养歌、时序歌、数数歌、动物歌、绕口令、游戏歌、事物歌等。一般来说,这些歌谣内容单一,思想健康,形式短小,节奏明快,易学易记,易背易唱。从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儿童歌谣中,可以看到童心的天真与单纯,也可以反映出儿童心理中的好恶观念。《我给月亮赶牲口》: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一赶赶到马山口。买个鸡, 叼豌豆,买个猴,栽跟头。栽到嫂子床里头,看看嫂子花枕头。吃鸡蛋,喝烧酒,开开后门摘石榴。石榴树上卧个花斑鸠,给小娃吓得一圪蹴。
6.礼仪歌谣
仪式歌谣是举行某些活动典礼或礼节时所唱的歌谣或所念的口诀,它主要是出现在逢年过节、贺喜祝愿、敬神祈福、祛邪禳灾、迎亲送友、祭祖吊丧的礼俗仪式上,也有少数的宰杀牲畜时半念半唱的口诀。其内容包括节令歌谣、礼俗歌谣、祭奠歌谣、酒席歌谣及诀术歌谣。
《新娘扫床歌》: (https://www.daowen.com)
新笤帚,扫新床,过年生个小儿郎。爬到那头喊喊爹,爬到这头叫叫娘。
《拜天地歌》:
你也好,她也好,拜天拜地,和气到老;她也好,你也好,过年添对白胖小儿。
7.风俗歌谣
风俗歌曲指那些带有明显的风土人情特色的民间习俗歌曲。这类歌曲主要包括号子(劳动号子)类、山歌田歌类、灯歌类(包括早船类、小车歌、高跷歌、竹马歌等)、小调类、叫卖调类、童谣类等。风俗歌曲多数是反映劳动、生活、爱情和对旧社会的反抗斗争等方面的内容,其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简单明了,旋律委婉优美,地方特色鲜明。有的以锣鼓伴奏,有的以丝弦伴奏,甚至有的仅用打木梆、击竹板、拍巴掌来掌握节拍,控制速度,的确具有典型的乡土气息,是市井与乡村生活的生动写照。
一是山歌、田歌。山歌泛指劳动号子(如打夯歌)以外的歌曲,田歌(如插秧歌)是劳动人民在锄地收割等农事活动中演唱的民歌。它们都是劳动者自己创作的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民歌体裁。从思想内容上看,有反映阶级压迫的,有传播历史和自然知识的,有表现爱情生活的,有描述日常生活情景的。从表现手法上看,有的侧重于叙述事情、介绍人物,有的侧重于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有的则借助于某种事情发表议论或表示某种观点,其艺术风格可谓色彩斑斓,各有独到之处。
对山歌(淅川山歌)
蓝蓝的天上有日头 ,山里河里明就就
,山里河里明就就 ,夜儿衣对歌没对完
,夜儿衣对歌没对完 ,今儿衣咱们重开头
,今儿衣咱们重开头 。你开
。你开 我来问
我来问 ,对不出来打屁股
,对不出来打屁股 ,你给谁家捋鞭杆
,你给谁家捋鞭杆 ,你给谁家放马牛
,你给谁家放马牛 。你要问咱给谁放
。你要问咱给谁放 ,你没马来我没牛
,你没马来我没牛 ,好家儿老财住高楼
,好家儿老财住高楼 ,逼我放牛顶日头
,逼我放牛顶日头 。财主穿的是绸缎
。财主穿的是绸缎 ,咱们都是光屁股
,咱们都是光屁股 ,没有吃哩来放牛
,没有吃哩来放牛 。
。
一下田来把秧栽(桐柏山歌 啰嗬调)一下田来把秧栽呀,依啰嗬,依啰嗬,啰嗬嗬,你莫让黄秧漂起来。依啰嗬,依啰嗬,依啰嗬。缺苗断垅必减产呀,依啰嗬,依啰嗬,啰嗬嗬,季节过了再不来。依啰嗬,依啰嗬,依啰嗬。漂起黄秧不打紧呀,依啰嗬,依啰嗬,啰嗬嗬,造成明春半年灾。依啰嗬,依啰嗬,依啰嗬。莫叫黄秧漂起来呀,依啰嗬,依啰嗬,啰嗬嗬,庄稼人时刻记心怀。依啰嗬,依啰嗬,依啰嗬。
二是灯歌。南阳各县、市、区人民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历来就有玩花灯的传统习俗。这些舞蹈都是借用一个场地(俗称“地摊”)进行表演,又因常在夜晚演出,用各种形式的花灯做道具并用以场内照明,所以将这些舞蹈所唱的歌曲叫作“灯歌”。其主要舞蹈形式有冲旱船、推小车、踩高跷、骑竹马、耍花灯等。这些歌舞曲谱节奏爽朗、明快,情绪热烈、欢腾,再加上演出人物的鲜明形象,锣鼓器乐的打击伴奏,更加渲染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宛城老景《南阳县民歌旱船调·过街俏》:
紧打那个锣来呀哈慢打呀鼓哇,听我来表表咱南阳啊府哇,紧打锣,慢打鼓,听我来表表咱南阳府。南至白河都紧挨城,北至独山那宝无穷。东至校场点人马,西至诸葛庵盘了一条龙,别说南阳府都没有景啊致啊,王府山紧靠住油坊坑啊。
南阳府那个南阳县,镇台衙门门儿朝南,往南还有那都察院, 察院以内出些官员,文官们出来是做知府,武将出来是点状元。四大寺那个八大庵,天妃庙,山陕馆,北关紧靠着玄妙观,南关紧靠着高成观。六里桥那个甘露庵,马道街那个药池庵,我说这话你不噢信哪,北关红薯它卖不噢完哪。
三是小调。小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演唱的小型民歌。如果称山歌是“山野之曲”,那么小调就可称之为“里巷之曲”。在南阳,小调是数量最多的一个曲种。它不仅形式多样,而且题材广泛。其内容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有反映男女青年争取个性解放的,也有反映历史事件及神话故事的。
编花篮(镇平民歌):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满红牡丹,朵朵花儿开得艳,朵朵花儿开得艳,银格丹丹银牡丹。银牡丹,银牡丹那那哈依呀咳!摘,摘,摘牡丹,三朵两朵摘一篮。牡丹花儿天娇艳,姑娘见了好喜欢。好喜欢,哎咳哎咳,好喜欢, 五彩缤纷齐争艳,齐争艳那那哈依呀咳!
四是叫卖调。叫卖(买)调俗称吆喝调,它是小商小贩在街头巷尾吆喝或叫唱,借以招徕买主(或卖主)的民歌体裁,南阳人俗称“卖红薯腔”“卖萝卜腔”,即属此类。“干东行不说西行,贩骡马不说猪羊”,在这些叫卖调中,有的直接介绍商品的品种和质量,如卖菜的、卖针的等,有的直接介绍收购废品范围的,有的则是即兴编唱的歌谣,以吸引顾客和行人,其题材多是群众的生活情趣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如《卖浆》:舀浆啊,谁舀浆啊?哪个舀浆啊?谁舀浆啊?卖黄花苗苇子根哩吧黄花苗吆,癞肚皮草,地骨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