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比较分析法:教师行动研究实践的重要方法

比较分析法:教师行动研究实践的重要方法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较分析法在这里主要是指对客观事物加以比较,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异同,并从中寻找新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师从事的教育研究从根本上属于行动研究,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对理论资料的学习,可以在“无阅读”状态下进行研究。实际上,掌握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论著,对一个教师来说非常有必要。

比较分析法:教师行动研究实践的重要方法

一、发现问题的方法

1.思维转向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多年的教学常规会让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采用常规思维,也因为习以为常而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长此以往,很难在平凡之中发现问题,只会循规蹈矩,没有创新。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就要学会调整思维方向,才有可能从熟悉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原来看不到的问题,才能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事来。通常采用的思维方式可以有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质疑思维等。如,大家经常思考如何提升小学生习作积极性的问题,而我们可以反向思考,小学生习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在掌握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找准症结,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2.换位思考法。“思维活动中最困难的是重新编排整理一组熟悉的资料,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它,并摆脱流行的理论。”[3]换个角度思考就是要重新处理已有的认识,变换思考的位置,从另一个切入口去发现问题。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转换观察事物的视角,往往可以看出新的问题。如,某老师在备课时从“备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即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时会提出什么问题,会有怎样的思考?老师才会对应设计教学思路,制订有效策略,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又如,一直以来教师是研究的主导者,从不把自己放在可研究的位置上,总是研究学生,现在转换一下视角,把教师看作优质的课程资源,研究“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如何开发优秀教师的课程资源”等问题,就有了新的研究方向。

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在这里主要是指对客观事物加以比较,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的异同,并从中寻找新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比较方式有异同比较、纵横比较等。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比较。从两位教师的同一节课进行比较,比较他们教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就是异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位教师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出《教师教学风格的比较研究》、《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等课题。对一堂课前后教学之间的比较,属于纵向比较;同一堂课让两位老师上,进行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属于横向比较;对同一堂课不同时期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则是纵横比较。

二、把握问题的来源

1.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这是中小学教师发现问题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现收集。

(1)教育教学管理。如,学校中层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学校骨干教师特色教育教学的发掘、培养与提升;学校青年教师的培养、磨砺与打造;学校少先队工作的管理与提升等。

(2)教学设计。如,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如何进行教学环节的设置;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进行板书设计;如何运用有效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等。

(3)课堂教学实践。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备课实效的研究;高效课堂的行动研究;有效教学组织的行为研究;讲练结合的研究;各种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通过分层布置作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课堂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之间总会有差距,差距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如何改变它的研究?如何充分运用日常教学中随机生成的教育资源的研究等。

(4)考试分析反馈。如,通过测试分析,有效诊断教学效果的研究;通过测试分析,改善教育教学方法的实例研究;通过测试分析,有效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研究等。

(5)教材使用研究。如,针对某种类型的课,提出具体授课模式的研究;对教材内容有效整合,全面提高教学实效的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展研究;班级特色课程的开发研究等。

(6)学生教育。如,如何改变成绩落后的学生;如何管理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如何树立良好的班风;如何搞好班级管理活动等。问题在学生教育之中,就是把问题意识指向学生身上,指向学生的改变和成长,在探讨如何促进学生改变和成长上做研究。(www.daowen.com)

(7)学科交叉。如,通过掌握小学生的识字心理,全面提高小学生识字教学效果的研究;通过体育规范化教学,不断提升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通过游戏,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研究等。取某门学科之长补另一学科之短,相互渗透,互相帮助,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理论学习受到的启发。教师从事的教育研究从根本上属于行动研究,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对理论资料的学习,可以在“无阅读”状态下进行研究。实际上,掌握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论著,对一个教师来说非常有必要。教师只有通过阅读有关的教育教学报纸杂志,将其中触动自己教育思想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通过教育实践检验实效,才能在转化、联系、解读中让问题逐渐变得清晰、明了。如在深入学习《课标》后,做教学评价应用的研究等。

3.他人成功经验的启示。许多教师通过听课,从中发现某位教师的教学组织语言很有特点,从而进行学习尝试;从中发现某位教师的过渡语言非常巧妙,从而学习记录并运用;从中发现某位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环环相扣,从而认真学习并运用等。这往往会形成一种教学模式的提炼,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4.社会调查的发现。一些教师通过与家长交流,与社会有关部门交流,会发现并收集一些问题。如,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如何解决学生在家在校两类人的研究;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各种新的教育思潮或理论的输入对教育教学的冲击;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新机遇、新支持等。

三、收集问题的方法

有了问题,就是我们有了问题意识,但这种意识不能一闪而过,昙花一现,要学会及时收集,免得遗忘。收集问题常采用的方法有:

1.把课后自己真正的反思写在教案上。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要对课后反思一改以往的敷衍态度,高度重视,要的确是对本堂课的真实反思,而不是模板式的抄写或组织,不能课课如一,如学生学情怎样、教学方法怎样等。可以采用“三个一”的方式撰写,即“肯定一个优点、指出一个缺点、理出一种方法”,也可以聚焦一点,将本节课成功的方法或失败的地方写清楚,以便起到积累经验的作用。如,某老师在实践中一直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贴近学生需求,更接近新课程理念。在一堂《做书签》的课后,她的反思如下:

课后反思:

从这堂课暴露出来的问题看,运用其他一些方法也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让先做好书签的学生和还没有做好的学生互相组合,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帮助,互相指导,让学生教学生。这样既能让动作慢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整个做书签的过程,还能节省不少时间,为后面进行的“说”留出足够的时间,而且还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这种教法,既节约了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今后在有些类似教学中要采用,不断提炼。

2.趁热打铁,“二度设计”,并将过程及时整理在教案旁边,也就是常说的“二次备课”。这主要从三方面来讲:一是指在按照自己的教案或集体备课的教案授课后,经过课后反思,再次修改设计,发现得与失,不断改进;二是在模仿名师教学设计、教参或从同仁、网络学到教学方法后,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及时反思,再次修改设计;三是在上课过程中,随学而改,因学而变,抓住动态生成,采用灵活应变的教学策略

3.做个有心人,准备一本教学笔记本、一台数码相机、一个U盘,记载整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形成一个教师教学的成长档案。教学笔记本主要记载文献型信息和实物型信息,可以将课后反思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灵光一现的教学顿悟随时记载,也可以将图书、报纸、期刊、专利文献、各种论文、课标、学生的习作、相关作业、调查公文等信息记录或剪贴其中。数码相机可以将学生活动的照片、有些不便拿到的实物或通过照片能反映的某些问题进行拍照留存。一个U盘,就是将各种电子型信息、网络型信息及时地分类存档,丰富研究问题的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