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延伸与城市特色危机:构建人与文化和谐共处

文化延伸与城市特色危机:构建人与文化和谐共处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告指出,以文化延伸应对城市“特色危机”是可取之路。市民对城市自身文化的认同感逐渐缺失,缺乏人与文化和谐的城市是没有活力的,与和谐城市的内涵不符。构建人与文化和谐,并不是要构建单一的城市文化,制定统一标准。保障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人与文化的和谐,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延伸与城市特色危机:构建人与文化和谐共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这个奋斗目标,不仅具有丰富的经济含义,同时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人与文化的和谐的讨论首先应弄清文化这个概念在构建和谐城市中的含义。文化,国内外对其的定义不下百种,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分类标准也是不胜枚举,不同的人对文化的理解又不尽相同,老百姓有老百姓的理解,学术有学术上的定义。《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人类生存与繁衍本身是个地域性的概念,就是说人与文化和谐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才能实现。

客观上每个人都是一个文化的微观载体,地域环境的不同造就了生活习惯和认识模式的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地域文化间的差异。这就意味着,人与文化的和谐本身是需要面对多元化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和谐社会的重点在于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而其基础又在于多元文化的和谐。因此,在城市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维护群体和阶层的多样性及其文化的多元化,促进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构建和谐城市至关重要。

从地域差别上讲,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间是存在差距;同时,位于不同地理空间上的城市表现出来的文化可能又会有所不同。我们要重视人与文化的和谐,一方面就是要努力缩小城市和农村存在的文化上的差距,让城市不仅在经济上,还要在文化上带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也让那些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农村地区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借鉴;另一方面,要突出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以文化构建特色城市。去年中国市长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做出了重要的批示,指出要认真处理城市特色危机。报告指出,以文化延伸应对城市“特色危机”是可取之路。和谐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实现整体社会的和谐,从文化上是实现城市与农村文化上的和谐,又要重视特色城市的建设,避免千城一面,微观层面上,是实现文化载体的单个人,或者是由于某种共同的文化含义上的认同感而纽结在一起的群体彼此间的和谐。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标志。“现在城市领导,专家学者,包括城市市民,都知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但这个文化灵魂到底以什么样的文化形态呈现在城市中,人们似乎还没有找到准确的表述。”我想起一个从前看到的报道,说南京政府为了便民,在交通岗等地准备了许多便民伞,无偿的提供给市民使用,可是大多数写着“便民伞”字样的伞都有去无回,许多人把这归结为流动人口多、市民素质不高或者城市人的冷漠,其实这其中有更深层原因。在城市过分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身处城市其中的人与人、人与城市的感情却在渐渐疏远,城市越来越缺乏一种文化上的认同约束力和凝聚力。人们对于城市事务的冷漠所表现出来的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城市地域空间下的文化的游离。市民对城市自身文化的认同感逐渐缺失,缺乏人与文化和谐的城市是没有活力的,与和谐城市的内涵不符。特色城市建设,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城市自身特有的文化,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力量,成为带动社会繁荣不可或缺的力量。(www.daowen.com)

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城市凝聚力的核心,也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构建人与文化和谐,并不是要构建单一的城市文化,制定统一标准。在城市中,每个群体和阶层都有文化表达的权利和机会,政府应当保障他们的这种权利,尊重他们的文化选择和维护他们公平表达其文化的机会。因此,我们不应当把追求文化的同一性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特别是不应当用主流群体和阶层的文化来统一和同化其他文化。追求同一性的后果,往往造成不同群体和阶层身份的迷失乃至心理的混乱,而这种结果与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我们尊重并维护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全体民众的素质,增强人对城市的归属感,更重要的是消除由于两极分化等原因产生的不同群体间的紧张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让文化成为城市中的润滑剂,实现城市的和谐。

此外,尊重文化多元化和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重要,但若想让城市变得更人性化,就必须在此基础上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多种文化有更多自由的沟通的空间和条件。保障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人与文化的和谐,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农村相比,多年发展已使得城市累积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各种文化主体更多地汇集于城市,同时城市拥有一整套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从而更好的实现多元主体间的交流。因此,在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这一点上,城市会有更多的展现空间。通过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城市的和谐发展到更宏观的社会总体和谐上来,将和谐城市建设提高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上来。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规模、科技水平、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文化实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努力和提高,也只有达到了人与文化的和谐,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

《中国城市经济》杂志2007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