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考察:断发文身椎髻的俗化现象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考察:断发文身椎髻的俗化现象

更新时间:2025-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文献中,如《史记》卷三十一、《左传·定公十一年》《吴越春秋》卷一、《淮南子·齐俗训》《说苑·奉使》《韩非子·说林上》等均说到“断发文身”。“断发文身”是吴越民族最典型、最奇特的习俗。此时已是春秋晚期,而吴人仍是“断发”习俗。古吴越人为什么习惯于“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可见“龙”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先吴人为恐吓“蛟龙”而“断发文身”的可信度。吴越的发式除“断发”“鳀冠”之外,还有“椎髻为俗”。

古文献中,如《史记》卷三十一、《左传·定公十一年》《吴越春秋》卷一、《淮南子·齐俗训》《说苑·奉使》《韩非子·说林上》等均说到“断发文身”。“断发文身”是吴越民族最典型、最奇特的习俗。

“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11]意思是:传说以前舜反对用武力征服三苗,经过三年德化,后来又拿着兵器跳舞,三苗终于归服;而夏禹在炎热季节则脱光衣服,生活在裸体的先吴古国,而非常快乐。

公元前484年,齐国与吴、鲁联军作战,齐将公孙挥命令他的部下说:“人寻约,吴发短。”原来齐的敌方是鲁、吴,鲁人留长发,首级可以用头发纽结在一起,而吴人头发短,只好特别为他们准备好绳子,用来连系首级。此时已是春秋晚期,而吴人仍是“断发”习俗。

所谓“断发”,就是剪断头发;所谓“文身”,就是在身上刺上花纹图案。中原华夏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随意毁伤,也不能加以改变,皮肤与头发一定要保持天然状态,这是对父母最起码的“孝”道,否则就是不孝。头发一长,便束起来,戴上帽子,这种礼节叫做“冠礼”。古吴越人为什么习惯于“断发文身,裸以为饰”?这是源于远古氏族时代的图腾崇拜,如《淮南子》高诱注云:“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因为吴越之地濒临大海,且江河湖泊甚多,居民“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所以他们便将头发剪短,在头面身体各部位刺纹涂彩,以便恐吓“蛟龙”,取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这里要指出的是有没有“龙”?“龙”是什么样的动物?郭沫若说:“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笔者认为“龙”是有的,这个“龙”可能就是现在产于安徽与江苏交界处的扬子鳄。它在中国古籍中被称为“鼍”,吴地民间称它为“土龙”“猪婆龙”,生活于淡水之中。原来它分布较广,栖息于长江中下游河流沿岸湖泊沼泽地、丘陵山涧地的芦苇、竹林及杂灌地带,当时不但分布广,而且数量也比较多。古代常以其皮张鼓,谓之“鼍鼓”。它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打雷下雨时它有时还会叫,故有“呼风唤雨”之说,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有“活化石”之称。它世世代代生活于我国的长江流域各地,有着比人类更为久远的古老历史,其祖先最早出现于中生代三叠纪,距今已有2亿多年,在爬行动物兴盛的中生代,曾是地球上的“主人”之一。到7 000万年前的新生代,爬行动物恐龙等大多在地球上灭绝,而扬子鳄和其他20多种鳄类一起继续经历了爬行动物的衰败和哺乳动物的兴起,成为地球上的幸存者,长江北岸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龙”——玉龙就是佐证。可见“龙”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先吴人为恐吓“蛟龙”而“断发文身”的可信度。“断发文身”本来是一种适应自然环境的风俗习惯,在北方中原地区视发肤为父母所赐、乃天地精气所凝结的人看来,当然要大惊小怪,看作是“刑余之人”了。

《说苑·奉使》曾记载,越国使臣诸发出使魏国,按照越国的习俗献给魏王一枝梅花作为见面礼,魏王觉得不可思议,说:“难道有将一枝梅花送给国君的吗?”并且派人对诸发说:“大王有命,客人戴帽就以礼相见,否则免谈。”诸发反驳道:“我们越国也是天子所封,处在大海之滨,与蛟龙为伍,所以断发文身,像龙子的形象,以避水神。今日得使魏国,不料魏王却命令我等戴上帽子然后相见。假使他日贵国出使敝国,我国君王也下令说:‘使者必须断发文身然后相见。’贵国觉得如何?”(《汉书·地理志》应劭注)魏王无以对答,即刻相见。以此维护了国家习俗的尊严。

战国时期,赵国的武灵王为改胡服的事情与臣下曾议论说:“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战国策》卷十九)意思是,赵武灵王说:“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剪掉头发,身上刺花纹,臂膀上绘画,衣襟开在左边(上衣的前襟右压左,纽扣钉在左边),这是瓯越百姓的习俗。染黑牙齿,额上刺花,戴鱼皮帽子,穿粗针大线的衣服,这是大吴国的习俗。

吴越的发式除“断发”“鳀冠”之外,还有“椎髻为俗”。史载,吴王寿梦朝周,听周公讲述三代礼乐。当时寿梦说:“孤在夷蛮,徒以椎髻为俗,岂有斯之服哉?”[12]意思是,我住在少数民族地区,只把扎成一把形状如椎的发髻作为习俗,哪有这种服装呢?不仅吴人“椎髻”,越人也是如此。《史记·秦始皇本纪》就记载南越王赵佗“椎髻箕踞”而见汉使。(https://www.daowen.com)

图2-10 青铜鸠杖镦

注:此铜鸠杖镦为青铜鸠杖中的一段,完整的鸠杖由杖首、杖镦、杖身组成。纵:18.7厘米。此杖镦末端为一跪坐人形,双目平视,双手放置于膝部,属奴隶。青铜杖在春秋、战国时应被视作权力的象征。系吴兴上交,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汉经学家郑玄(127—200)在注释经书中曰:“古代田渔而食,因用其皮先作掩蔽于前面的下体,以后再掩蔽其后面。”这种服装样式,叫做“围”,即围腰。再往后,人们把蔽前与蔽后的两片围腰用骨针连缀缝合起来,即为裳,也就是后世所谓裙。在吴地,妇女常穿的筒裙,就是保留了古代“裳”的遗风。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江苏句容的成年男子在夏天大多亦不穿衣服,腰间也只围一条围腰,名曰“围巾”。

先吴人服饰虽有定式,却又不失机变。以发式为例,先吴人不仅剪发,而且善梳理,显示出一种引领服饰变化的悟性。据镇江丹徒北山顶春秋时吴国大墓出土的鸠杖上跪坐铜人观察,可知所谓“吴发短”,乃是指发式将额顶及两鬓头发剪短,并非为一律髡成短冲式,其余当维持原状,但经梳理而盘束脑后为椎髻。与此相类似的跪坐铜人,在浙江湖州埭溪、绍兴漓渚也有出土,同是此种发式,实与“吴发短”同俗(见图2-10)。

但二者也有不同点,吴人的“椎髻”是脑后两侧各束一个,越人是脑后仅盘一髻。如绍兴漓渚的一具,剪短的额发又对分上冲如双突,脑后一髻横向插有双股发笄。再如绍兴狮子山306号战国墓出土一件三开式四坡攒尖顶铜屋,屋内有裸体跪坐歌乐小铜人六具,其中有两位乳房突起者,似女性,发髻均束头顶;另有四位无乳突者,应是男子,发髻均在脑后。由上述可知,吴越的断发习俗,不是单一式样,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同中有异,是剪发、束髻、插笄的有机结合,且束髻部位和个体是有地方性及性别上的区别的。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本地区也有戴冠之习,如江苏六合程桥吴墓发现的针刻纹铜器残片上,人形的冠式为一种山形冠,冠上有三个尖角。绍兴狮子山战国墓内发现一件铜器座,四角垫脚有四个跪坐人形,头戴翘南冠状物,身上还穿带华饰的半袖、胸前开口、衣长及膝的紧身衫,束有腰带。这种衣服装束在前举三具人形尊上也能见到,可能是当地的流行款式。2025年在浙江绍兴发掘的越人墓,墓中随葬一铜屋模型,屋内有六个乐俑,有的跪姿击鼓,有的站立吹笙,六俑皆无衣着,裸以为饰,头上发型皆作束发矮椎髻状。[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