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南古陆:吴文化的根基与演变

江南古陆:吴文化的根基与演变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南古陆”,是我国古地理单位名称,形成于前震旦纪。这一发现,表明“江南古陆”在5亿年前的古生代时期是一片海洋,气候温暖,适合各种生物生长。[2]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古扬子海不断缩小,逐渐消失,随之露出的陆地被称作“江南古陆”。而这股力量的余波,直接带动了我们这块江南古陆,大地猝然间剧烈地起伏震荡,山崩地裂的巨大声响,撼天动地。

江南古陆:吴文化的根基与演变

江南古陆”,是我国古地理单位名称,形成于前震旦纪。其范围大体上东起浙江昌化,呈北东东—南西西方向,经皖南、赣北、洞庭湖,由湘西转为南南西方向,直达广西东北部。此广大地区在整个古生代期间大部分保持隆起。据最近研究,认为此古陆只是一些岛链。

大约在5亿年前,长江中下游的苏南、浙北、皖南、赣北一带,总体上还是一片被称为“古扬子海”的汪洋,江西湖口发现的三叶虫化石就是证据[见图1-1(a)]。三叶虫是古海洋生物,属节肢动物,因背壳上有两条纵向背沟,形似连在一起的三枚树叶而得名。它生活在距今6亿年前至4亿年前的古生代,在距今5.7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最多,故寒武纪又称“三叶虫时代”[见图1-1(b)],在距今2.8亿年的二叠纪末绝灭。

图1-1 三叶虫化石

2005年11月,江西湖口县二中的师生在鄱阳湖一工地上发现了4块古海洋生物化石,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块“志留纪三叶虫化石”,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块长8厘米、宽6厘米的古铜色化石(约4.4亿年前)系三叶虫中的王冠虫。这一发现,表明“江南古陆”在5亿年前的古生代时期是一片海洋,气候温暖,适合各种生物生长。[2]

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古扬子海不断缩小,逐渐消失,随之露出的陆地被称作“江南古陆”。《苏州市志》上记载:“远在5亿7 000多万年前(寒武纪),苏州地区广为浅海,接受了一套碳酸盐岩石沉积,这一时期,延续2亿多年。4亿年前(泥盆纪),地壳上升转为陆地。”“3亿5 000万年前石炭纪早期为海陆交替。”[3]2002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的10余位国内顶尖的地质专家汇聚浙江西部常山,开展了常山地层古生物野外考察,取得重大科考发现。“以前,地质专家普遍认为,在晚奥陶—志留系时期(约4亿年前),江南地区是以浅海为主的海洋。这次国际地层委员会志留系分会主席戎嘉余在实地采集研究黄泥塘‘金钉子’古生物化石时,发现了一套新的以腕足类为主的生物群化石。戎嘉余研究后认为,在晚奥陶纪时期江南地区曾发生过一次地壳运动,成为一个接近陆地的滨海环境,因而具有十分独特的地层古生物序列,从而改写了江南地区的地质演化史。”[4]

上述判断与《苏州市志》上的记载基本一致。那个时候(泥盆纪),皖南和苏南地区由于奥陶纪末的地壳上升运动,已经上升为陆地(南方各省当时还多为海水淹没)出现在世界上。太湖南岸边“长兴灰岩”这本“天书”详细记录了地球生物的演变,是亿万年沧海桑田变迁的见证。

那时,地球上还十分荒凉,没有人类,但植物和从古老的菌、藻类中分化演变而成的低级的海生脊椎动物分布广泛,如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昆虫开始出现,其他各个门类的动物也有发育。当时,“江南古陆”这块陆地的东南边只接近现在的上海西部边沿、嘉兴、德清一线,现在的江阴、宜兴、长兴一线的西北边还有不少海滩,它像一只巨大的诺亚方舟,停歇在茫茫的海洋上。在此后的悠久岁月里,地壳在地球内部火热岩浆巨大力量的作用下发生变动。现在的南京、镇江一片广大的“宁镇山区”,从大海底部缓慢而坚挺地升起,露出水面,它由古生代和中生代三叠纪灰岩、砂岩、页岩组成,逐渐形成了“江南古陆”,亦即“扬子古陆”,和“华北古陆”这个较大面积的陆地连成一片,奠定了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轮廓。大地显得宽广起来,海洋绿色植物发展到陆地,裸子植物和低级的蕨类滋长在水畔岩边,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在水中洄游[云南曲靖考古化石证明志留纪时(4.44亿年前至4.19亿年前)地球已经进入“鱼类时代”][5]乌龟青蛙一类两栖动物间或爬上岸来,在洼地和山石间,已有低级的爬行动物在蠕蠕活动,巨大爬行类动物发育,原始哺乳动物开始出现。那大约是2.3亿年前至1.95亿年前的情景,地质史把那个时代称为中生代的“三叠纪”。

但在距今2.47亿年前地球曾经骤然变暖,那时地球上的气温大约常年维持在接近华氏100度(约35℃),且持续了数千年时间,导致氧气消耗殆尽,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因此灭绝。[6]在距今1.95亿年前至1.37亿年前的侏罗纪,是现属华东地区的大陆火山活动的鼎盛时期,其直接原因是,地球上爆发了一次被称为“燕山运动”的地壳大变动。大地震颤,现今北京以北的地壳隆隆升起,并褶皱叠曲,形成了今天这样连绵不绝、苍苍茫茫、险峻天成的燕山山脉。而这股力量的余波,直接带动了我们这块江南古陆,大地猝然间剧烈地起伏震荡,山崩地裂的巨大声响,撼天动地。这时期的强烈地壳运动,致使岩层发生断裂,造成地面火山喷发,大量中酸性熔岩流夹着碎屑物质填满了沟谷低地,此时上海西部地区已渐成陆地,查山、钱圩、青浦等地迄今还留下一些火山残迹。这时,脊椎动物以巨大爬行类动物(恐龙)为主,并出现原始鸟类——长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7](见图1-2)。(www.daowen.com)

图1-2 中华龙鸟化石

资料来源:中国地质博物馆

6 000万年前我国西部还大都在海平面以下,是东水向西流。从距今约5 600万年前的晚古新世起,特别至早中新世时(距今约2 100万年前至1 9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由1 000米上升至2 300米高度。此后500万年至700万年间快速隆升”[8],它的抬升余波牵动了江南大陆,引起了镇江附近茅山山脉的进一步凸起。此后江南大陆还经历了一些脉动式的起起伏伏,因而多次引起海水大规模的进进退退,但从总体地貌上来说,已没有什么根本性的重大变化了。

在距今约2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历了现在说来的最后一次冰期(大理冰期),到处是冰原雪峰。海面水位大幅度下降,使海水从苏州甚至上海以东的广大地区退走,本来淹没在大海中的泥沼、沙洲、浅滩等都露出了海面。严寒过去后,在距今1.5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时期,大地气温逐步回升,地球增温约7℃,灿烂的阳光使千年冰封的大地重新苏醒过来。冰雪消融,流水四溢,长江的浩浩激流,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年输沙量在4.5亿吨以上,随着入海口的向东移动,泥沙一直被冲泻到远离现在上海海岸线以外的东海中。厚厚的沙层,松软地覆盖在我国东海大陆的,这就是现在淹没在东海中的最后一次形成的长江古三角洲

到全新世大暖期,在距今约6 000年前,沙咀的前锋已经伸展到今天的太仓和上海的外冈、马桥、漕泾一线,和杭州湾北岸的玉盘山连接,形成了一条高出海面的宽阔沙带。直到现在它仍旧被作为当年海陆变迁的见证,静静地躺在嘉定、南翔、漕泾一线。漕泾镇位于杭州湾北岸,地处上海金山区东南部。镇西南方向至上海石化10公里(1公里=1千米),东靠原上海化学工业区,南依山阳镇,西临朱行镇,北界奉贤区胡桥镇。该镇始建于宋代,古时把利用河道运送粮食的方式称为“漕”,把靠近河边的小集镇称为“泾”,因而得名。漕泾镇东北部的沙积村3组古冈之上的高宅基古冈身是上海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6 000年前古海岸遗址(地质学上称为“冈身”),“冈身”是隆(筑)起的贝壳砂堤。20世纪7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的专家教授到高宅基考察,他们把高宅基的贝壳砂带回去用碳-14测定,确认它是古海岸遗址,距今已有6 400多年历史。这条古海岸从见龙桥原林场西侧一直向北延伸,经沙积、胡桥,直至江苏的太仓,是上海地区古代三条“冈身”中最古老的一条。因百姓(李家)建房,无意中保住了高宅基这段冈身。

20世纪60年代末,笔者与苏州军分区作战科徐永山副科长等三人到常熟福山勘察地形,围绕福山转了一圈,发现有两道江堤:外堤宽20多米,高10多米;与外堤相距约1 000米处还有一道内堤,宽约10多米,高约1~2米。我两手用工兵铲加脚踩使劲都挖不下去(贝壳砂很硬),这内堤就是“冈身”。清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说:“自常熟福山而下,有沙冈身二百八十余里,以限沧溟。”(1里=500米)即在今常熟的福山、梅李、支塘和太仓西部及上海马桥直至金山的漕泾一线。至此,长江南岸的沙咀,完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向东南迂回的战略,把今天的江南水乡、太湖平原和大海隔离开来。南为江南古陆,北为今天的苏北大平原。

面对着苍茫的大海和水草丰茂的水乡泽国,先吴人在地势较高的近水之地建立起了原始村落。南有马家浜、草鞋山、良渚等地的星星之火,北有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出现的“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9]4 000多年前大禹在太湖西山约定时日协调联合治水,“三江既入,震泽厎定”,留下了禹王庙、禹期山等古迹。在世代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下,在青山绿水之间,沃野绵延,稻浪飘香,花果满坡,“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10]先吴人谱写出如诗如画的动人乐章

诗人艾青在诗中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崛起,打破了我国原有的纬度地带性规律,造就了我国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江南)季风区三大自然区的格局。没有青藏的高寒,没有新疆、甘肃、内蒙古和宁夏地区的干旱和荒凉,就没有江南的湿润和富饶。青藏高原的寒和西北地区的旱,换来了江南古陆直至现在的雨,这就是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因果链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