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周学校制度与贵族之学

西周学校制度与贵族之学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周学校制度是典型的官师合一类型,体现着“学在官府”这一基本特征。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成“学在官府”。吕思勉把他们称作太学中之“三老”。还有退休的大夫与士,也直接担任乡学的教师,称之为“父师”“少师”。西周的学问是贵族之学,贵族是西周的主要知识群体。

西周学校制度与贵族之学

文化的传承发展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西周时,教育体制已初具规模。西周学校制度是典型的官师合一类型,体现着“学在官府”这一基本特征。“当时的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官师合一。当时所有的典籍,皆藏于官府,只有掌握某种典籍的官,才能熟知相关知识而以之教人。例如太史掌有关礼的典籍,而礼又是当时最重要的教育科目之一,因此太史便是以官兼师的。二是受教育者只有贵族而无平民。”[3]

周代国家机构设官分职,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方面都有专设机构和专设人员来从事管理。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成“学在官府”。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私家无学,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西周的教育制度决定师者必为官或退仕。西周宫廷之中的重臣太师、太保、太傅,既是国君的辅宰,又是国君的老师。吕思勉把他们称作太学中之“三老”。太师,导之教训;太傅,傅其德义;太保,保其身体。三公既有分工,又紧密合作。

国学、乡学和宫廷教育的情况基本相同,也是亦官亦师。国学由大司乐(大乐正)主持,他是国家的礼官,负责宗教祭祀与国家典礼之事。大司乐下面还有许多官员分掌其职。他们既是国家的正式官员,又是国学的教师,承担国家的教育工作。乡学的教师,也都由国家及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兼任,由大司徒主持。除大司徒外,还有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等等,他们都是地方乡学的主持者和教师。还有退休的大夫与士,也直接担任乡学的教师,称之为“父师”“少师”。

西周时,天子控制着文化教育大权,也垄断着学术。宗室京畿,是各国贵族子弟游学的地方,集中了大量图籍和人才,不但是全国最高学府的所在地,也是全国文化教育的中心。西周的学问是贵族之学,贵族是西周的主要知识群体。但自进入春秋以后,人才四散,图籍流失,最高学府徒负其名,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也转移到别的地方。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势力大为削弱,国库匮乏,无力支撑庞大的政府机构,不少人因此而丧失官职,只得离开王室分散到各诸侯国去谋生。天子因此失官,周官外流。《晏子春秋·内篇·问下》记载,柏常骞离开周室到了齐国,问晏子:“敢问正道直行则不容于世,隐道危行则不忍,道亦无灭,身亦无废者,何若?”柏常骞说自己是“周室之贱史”,为守学术之王官,于今则沦落。再如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他的祖先司马氏,原是世代掌管国史的。为了逃避京城内的动乱,太史司马氏便离开周都到了晋国,并将有关的周史资料、编史的经验以及天文、地理等知识传授给晋人。司马氏的子弟又再分散到卫国赵国秦国

周王室的内讧,是失官的一个原因。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周景王死,周敬王立,景王的长庶子王子朝起兵争夺王位。4年后,即周敬王四年(前516),王子朝失败。《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王子朝一批人“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将周王室所藏的图书文献洗劫一空,带着召氏、毛氏、尹氏、南宫氏和一批丧失官职的人逃到了楚国,同时还带走不少有专门知识技能的王官百工。这次迁移史称“典籍南迁”,是东周文化规模最大的一次迁移,对楚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楚国从此成为文化中心之一。(www.daowen.com)

春秋中期,郯国的国君到鲁国访问。孔子曾向郯子请教郯国的历史,即为什么郯国的祖先称作“少昊氏”?郯子回答得头头是道。事后,孔子对别人不胜感慨:古代官名的沿革,本只有王室的史官才清楚,如今连远方的小国郯国都知道自己祖上受封官名的历史,这使我确实相信“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了。

钱穆说:“史官随着周天子之封建与王室之衰微,而逐渐分布流散于列国,即为古代王家学术逐渐广布之第一事。”[4]冯友兰概括当时“天子失官”的情形说:“在社会政治瓦解过程之中,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这些人可能自己就是贵族,或者是以一技之长服侍君王诸侯、获得世袭官职的官吏。……先前的贵族官吏,散落民间后,凭他们的专门知识或技能,开馆招收生徒,以维持生计。这些传授知识、发挥议论的私人教师,就成为‘师’。这是‘师’与‘吏’分离的开始。”[5]

五代周文矩《文苑图》,故宫博物院藏。

天子失官,文化学术随之下移,包括官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也逐渐向民间传播,从而使很多的人掌握了知识和技艺。从周室逃离到各诸侯国的官员,以文官居多,其中多数是有知识、有技能的。管仲曾建议齐桓公利用民间通晓一些技艺的人,即所谓掌握“五官技”的人,请他们帮助齐国在治政和理财上出谋划策。这说明周代官学中的某些课程内容,已经在春秋初期散传到民间了。

余英时指出,春秋时期,“两周的礼乐秩序进入逐步解体的阶段。维系着这一秩序的精神资源则来自诗、书、礼、乐,即后来所说的‘王官之学’。‘突破’后的思想家不但各自‘裂道而议’,凿开‘王官之学’的‘浑沌’,而且对礼乐秩序本身也进行深层的反思。”[6]这样看来,“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并不是文化的颠覆,而是文化的扩散。就是说,西周时期由王室控制和垄断的各种文化形式,在春秋时期,被解放出来,走进了民间社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而有了更多的传承方式。这一点认识,对于了解春秋时期的文化变革的性质十分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