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西周贵族的等级标志与专用服饰

西周贵族的等级标志与专用服饰

时间:2023-05-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周贵族服饰进入西周以后,社会秩序也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政权。西周服装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服饰的专用界限和等级标志开始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西周贵族女子的礼服制度也已经完善,王后已经开始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韨”沿用到西周,成为贵族作为身份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贵族男子成年行“冠礼”时除了要“加冠”,还要戴上韨。

西周贵族的等级标志与专用服饰

西周贵族服饰

进入西周以后,社会秩序也走向条理化,并有了规章制度,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政权。作为个人的阶级标志,冠服制度被纳入礼乐制度范围之中,成为礼制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更是西周政权立政的基础之一。等级制度更加森严,其内容详尽而周密,尊卑贵贱,各有分别。

西周时遗留下来的人像材料很少。从洛阳出土的玉人及铜制人形来看,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衣、裳、带、巿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是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纽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衣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的款式,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另外根据文献记载可知,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并特别重视裳前的巿。

除一些偏远方国外,西周男子大部分都已将辫盘到头顶,束发已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标准,这奠定了汉族男子日后的发式,直到明代。西周各种冠、帽、巾等均已发展完善,后世冠的基本形制在当时都可以看到。

西周服装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服饰的专用界限和等级标志开始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

从用途上区别,宫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时有祭礼服,上朝大典时有朝会服,军事专有从戎服,婚嫁之仪专用婚礼服,吊丧时专有丧服。

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是西周对于后世服装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西周铜器铭文里有许多周王在册命典礼上颁赐礼服的记载,如著名的《毛公鼎》铭文里就提到周王赏赐的“朱巿、鶧黄”等。由于礼服都是周王运用命令按照所任命的官爵来规定的,因此又称为“命服”。

西周时期的礼服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衣裳皆有等级,要有章纹、敝膝、组玉等相关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当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和弁服之分,其区别取决于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比如戴冕就是冕服,戴弁就是弁服。二者的衣服仍旧是上衣下裳,只不过是冠与章纹、敝膝、配件等级的不同而已。冕服和弁服作为高级别礼服,一直延续到明。只不过在西周时代,天子、诸侯王、公卿、大夫都可以穿冕服,后来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只有天子、诸侯王才能穿了。西周贵族女子的礼服制度也已经完善,王后已经开始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下面,我们从头到脚逐一介绍西周时期的冠服。

1.冠冕

从西周开始,贵族男子到了20岁必行冠礼,标志着成人。从这时起,冠就成为他必戴之物。冠也就因此成为了当时贵族区别于百姓,及成年人区别于未成年人的标志。可以说,上古时代不带冠的有五种人:妇女、小孩、罪犯、外族人和平民。

古时的冠并不等于现在的帽子。它的主要结构是一个直径不大但有一些高度的圆环形冠圈,上面有一根较窄的冠梁,仅能盖住头顶一小部分。带冠前,先把头发束起盘成发髻,用鋡(整幅的黑色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加冠。再用笄横插过冠与发髻,使其固定住。自从冠出现以后,笄就分化为两种:单独固定头发的发笄和专门固定冠冕的衡笄。但即使有了笄,冠还是有可能掉下去,因此又在冠圈两侧加上丝绳,可在下巴下面打结,帮助固定冠冕。这两根丝绳称为“缨”。缨打结以后剩余下垂的部分称为謊。

冕是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参加祭祀典礼时最尊贵的礼冠,其主要结构是长方形板状的冕板,称为“延”,覆于冕顶部,前圆后方,前比后低一寸,有前倾之势。后代有的冕板还包以丝帛。冕的前后有旒。“旒”是冕冠中最能体现身份等级差别的部分,《礼记·礼器》中记载:“天子之冕……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天子每一旒通常又是由五彩丝绳串起的十二颗玉石做成,以藻穿玉,所以又叫玉藻。冕下的冠圈两侧要各旋系下一颗玉珠,垂在两耳的位置。这两个颗玉珠叫“纩”,又叫“充耳”,用以提醒戴冠冕者勿轻信谗言。(www.daowen.com)

弁是皮制的头衣,由几块薄而柔软的兽皮拼接而成,在痞块连接处还缀以许多五彩玉石。缝制以后的形状类似清代以后的“瓜皮帽”。弁一般使用白鹿皮制作的,因此一般的弁均为白色。另有一种“爵弁”颜色红中带黑,与鸟雀头的颜色相近,因此称为“爵(爵、雀二字古代通用)弁”。

2.礼服

天子的礼服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组成,上衣采用青黑色,象征天;下裳黄赤色,象征地。衣裳上面绘十二章纹。礼服还要与腰带和赤舄相配。

知识链接

虚伪的隋炀帝

《隋志》中有这样一则记载:隋炀帝还是太子时,曾经因为自己戴的冕旒所用白珠长度与天子相近,专门上疏奏请天子允许将太子的冕旒改为青珠,旒数也改为九旒,悬挂玉串的长度也比天子的长度缩短二寸。这一奏请是太子为了向父皇表明自己尊重礼仪不敢僭越的心意,自然十分合乎封建社会的礼教道德。仅看这一段史料记载,似乎觉得隋炀帝尚属恭谨之人,其实这恰好是隋炀帝杨广的虚伪性,他当太子时,处处表现出对父皇的恭敬,也的确博得了父亲隋文帝的欢心和信任,认为他为人仁孝,但这位孝子却在文帝病重时,进宫逼父亲的爱妃淫乱,事情被文帝发现后,竟索性勾结大臣暗害了文帝,自己登上皇位,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荒淫残暴之君。

在整个命服制度中最能体现西周严格等级制度的,是“蔽膝”和“珩”。“蔽膝”在此时尚称为“韨(即韨)”,又叫“鱢”。这两件等级标志也有可能是西周中期以后的规定,因为康王时期的“麦方鼎”记载康王册封邢侯时,并未提及韨的色彩。

“韨”沿用到西周,成为贵族作为身份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贵族男子成年行“冠礼”时除了要“加冠”,还要戴上韨。行礼、上朝和祭祀时所穿的朝服和祭服也要加韨。珩是在一连串佩玉上端,一块横而较宽的“似磬而小”的玉石,下面就是其他成组的玉石。

西周的命服主要按照韨和珩的颜色来区分等级。

韨以亮红色最贵,珩以青色(即鶧色)最贵,即所谓“朱韨鶧珩”。除天子以外,王子、三公、执政大臣一级均“朱韨鶧珩”。其次是“赤(深红色)韨朱珩”,是诸侯和卿一级的佩戴。古代文献中记载诸侯朝见周天子时均着“赤韨”;而且周天子赏赐臣属的也多属此类服饰。第三等是“赤黼(带有绣纹的)韨”,大夫一级的佩戴。第四等是(“缁zī,黑色)韨冋(白色)珩”,是中级官吏的配饰。第五等是“素韨金珩”,是小官吏的佩戴。各级官吏朝见天子,或执行王命,都必须穿戴各级命服。

   

根据文献记载复原的周代天子礼服与鞋样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