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记》品读:郭解,侠义之人

《史记》品读:郭解,侠义之人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解,轵人也①,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然其自喜为侠益甚。郭解是司马迁记载得最为详细的游侠,他的父亲也以任侠闻名,文帝时被诛,说明郭解的家里有游侠传统。侠与义通常是关联在一起的。经审查,郭解所杀都在大赦以前,因此没有理由逮捕他。“侠”不仅是一种身份和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和气质。

《史记》品读:郭解,侠义之人

【题解】

郭解年少时,内心狠毒,杀了很多人。年长后,他以德报怨,受到少年们的仰慕。自己外甥被杀,他能秉公处理,不倚势凌人,由此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依附他。

【原文】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乃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史记·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卷一百二十四,第3842页)

【注释】

①轵(zhǐ):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南。②阴贼:阴狠残忍。③慨不快意:感到不合意的人。④剽攻:掠夺。⑤若:或。⑥折节为俭:折节,克制;俭,收敛,约束。⑦睚眦(yázì):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⑧嚼(jiào):通“釂”,把酒喝干。⑨微:打听。⑩不直:理曲,没有道理。

【品读】

所谓“游侠”,司马迁认为他们的行为虽然不完全遵循正义,但他们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能够不顾自己的性命,救别人于危难之中,即使经历了生死,却从不夸耀。这样的游侠,《史记》记载了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五位,都是西汉建立以来的人物,西汉之前的已不为人所知,但是指“匹夫之侠”,除此而外,还有“贵族之侠”,他们是被载入史册的,大名鼎鼎的如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司马迁把他们都归之于“侠”,班固也同意,而且说得更加清楚:四公子“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汉书·游侠传》)。

郭解是司马迁记载得最为详细的游侠,他的父亲也以任侠闻名,文帝时被诛,说明郭解的家里有游侠传统。郭解身材矮小而强悍,少年时就内心狠毒,杀了不少人,又不惜性命为人报仇,藏匿亡命之徒,抢劫、铸钱、盗墓等等,只不过比较幸运,要么逃脱了,要么被赦免了。年长后,不再像年少时那样,收敛了很多,但对于行侠却更加坚定了,不变的是依旧内心狠毒,会为一些小事而行凶。侠与义通常是关联在一起的。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是在描述郭解之“侠”;文章后半部分,司马迁安排了一个事例来写郭解的“义”。郭解的外甥依仗舅舅的声势,和人喝酒时,非要人喝完,结果惹怒了对方,那人拔刀杀了郭解的外甥,然后逃走了。郭解的姐姐很生气,把儿子的尸体放在大路上,不安葬,想以此羞辱郭解,实际上是逼郭解尽快找出凶手报仇。死的人是自己的外甥,又有姐姐相逼,按常理,人们一定以为郭解会大怒,而那人必死无疑,但结果出人意料,郭解了解实情之后,把那人放了,而且还承认是他自己的外甥不对,杀了也是应该的。由此,人们都赞颂他的“义”,对他更加依附。

后来,郭解被迁入茂陵,关中的贤人豪士争着和他结交。因为之前郭解的侄儿杀了杨季主的儿子,杨氏和郭氏结下了仇怨,不久杨季主又被杀,为杨家上书的人也被杀,于是,皇帝下令逮捕郭解,郭解逃出关外,过了很久,才抓到他。经审查,郭解所杀都在大赦以前,因此没有理由逮捕他。但就在这时,有郭解的门客称赞郭解,而一位儒生却说郭解专门以狡诈触犯法律,算不上贤能。郭解的门客听后,就杀了此人,割了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但郭解也不知道是谁杀的人。最终也没查出是谁杀了儒生,官吏上奏郭解无罪。然而御史大夫公孙弘以为郭解一介平民而行侠弄权,因小事杀人,尽管他不知道,但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更严重,应当判大逆不道的罪。于是,郭解全族被灭。

战国时期,列国分立,各国都需要借助游侠一类的人物来为自己服务,所以才会有四公子各养宾客几千人的盛况。西汉建立,是大一统的国家,需要的是稳定的秩序,而游侠们恰好是不稳定因子,他们行侠仗义,不顾国家法令,任意杀人,而且在各地都还有一定的势力,有时候官府对他们也无能为力,因此受到朝廷打压是必然的。汉景帝时就诛杀过一些,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游侠采取彻底的消灭政策,游侠更是无容身之处,所以郭解即使无罪,也被处死了。(www.daowen.com)

像郭解一样的游侠,虽然也杀人犯法,但他们是讲求道义的,不是滥杀无辜,有些人依仗财势奴役穷人,凭借豪强暴力欺凌孤弱,放任纵欲,只图自己取乐,这样的人只是一帮强盗而已,游侠也以之为耻,绝不能把他们相提并论。

司马迁写《游侠列传》一开始就有很大篇幅的议论,表达了他对游侠的看法,在结尾的“太史公曰”又对郭解表示惋惜和同情,既然当朝皇帝汉武帝严厉打击游侠,那司马迁为何又冒险写下这篇传记?这还得从司马迁身上寻求答案。司马迁遭李陵之祸时,“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报任少卿书》),所以他对游侠不惜生死、救人于困厄之中的行为十分赞赏,才为他们立传,载之史册,长久流传,或许也是希望以此激励后世的人们。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侠文化一直在流传,在唐代,有很多描写侠客的文学作品,如《虬髯客》《昆仑奴》《聂隐娘》《红线》等,直至近代,产生了大量的武侠小说,著名的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现在社会中,各种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剧更是层出不穷,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恐怕就是金庸的作品,金庸将每部作品的首字连在一起形成了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侠”不仅是一种身份和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和气质。

【扩展阅读】

导言:唐代,特别是初盛唐,犹如健壮的青年一般,朝气蓬勃,肆无忌惮,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年轻时也有“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诗句,“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天才诗人李白更是具有侠义精神,他有很多诗篇写到侠客,这里只能选一首《侠客行》。

李白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李太白全集·侠客行》卷三,中华书局,1999,第2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