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愁记忆第2季:大理市喜洲村的立学育人

乡愁记忆第2季:大理市喜洲村的立学育人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97年,南诏王在唐朝军队的帮助下统一了洱海地区,在喜洲设立行都,称大厘城。立学育人理念的传承,让喜洲掀起了一股兴资助学之风。如今的大理二中已成为了华中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近代喜洲商人的远见卓识,为后代学子架设了通往外界的桥梁。几百年来,喜洲村立学育人的传统似乎并未过多地诉诸于字里行间,却在群体的社会氛围、个体的身体力行之间潜移默化。

乡愁记忆第2季:大理市喜洲村的立学育人

天孕地育,自然造化。苍山洱海之间,大理古城之畔,有一四季如春、文风鼎盛的村落——喜洲村。世代生活于此的白族人,立学育人,繁衍生息,创造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了大理文脉、白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797年,南诏王在唐朝军队的帮助下统一了洱海地区,在喜洲设立行都,称大厘城。此后的50年间,每年都有800多白族子弟从这里起程,带着南诏王的期盼,翻越崇山峻岭,前往四川成都学习儒家文化。据《资治通鉴》记载:“业成则去,复以他弟子继之,学于成都者殆以千数。”这可能就是喜洲学子外出求学的最早记录。

古民居

明清两代,喜洲村中已流传着“一门三进士,同科四举人”的佳话,也造就了“二甲进士80 个,举人贡生数不清”的美称。明朝正德年间,村里专门为考取进士者而修建了石坊,将在科举中取得功名的人的名字都镌刻在石坊之上,称之为“题名坊”。村里残存的“让解桥”,也留有一个故事。相传在明朝弘治二年,喜洲学子杨子云与杨宗尧在村口的一座石桥上相遇,他们都是去参加乡试,两人都对自己的学识很有信心,但他们也都清楚,同一次乡试,解元只能有一个,于是师弟杨子云就谦逊礼让,放弃了这次乡试,杨宗尧果然不负所愿,高中第一名。在村民的心中,“题名坊”和“让解桥”是勤读、励学的标志,它们的存在对于启迪后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村中至今还保存着明清以来的古建筑、古院落100多座,在这些古民居的外墙或照壁上,立学育人的题词随处可见。如杨姓的“清白传家”,张姓的“百忍家风”,赵姓的“琴鹤家声”,等等。不同姓氏的家族都有传承已久的家规祖训,时刻提醒着居住在这里的后世子孙,谨守祖先的教诲。

苍逸图书馆(www.daowen.com)

“在家可做锦绣文章,出世可为国家立业”。在喜洲村众多古宅中,有一座“七尺书楼”矗立在大界巷上,它是“让解桥”学子杨士云的故居。正德年间,杨士云先中解元,后又高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官。可身居高位的他却从未在喜洲扩建过自家的宅院。他为官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回喜洲料理完丧事后,杨士云见老母年迈,就选择了在家孝养母亲。人们劝他回去做官,杨士云却说:“太孺在堂,何忍离去”,他一边侍奉母亲,一边研究学问。母亲离世后,杨士云回到北京,但见官场腐败,于是再次以病请归,终日坐卧小楼,悉心读书。当时很多官员前来拜访,希望他复出,都被他坚决拒绝了,杨士云潜心学问,直至去世。他那“淡泊名利”的品格,正是杨家“清白传家”家风最好的注解。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立学育人理念的传承,让喜洲掀起了一股兴资助学之风。民国初期,喜洲的社会贤达和工商巨子创办了大理地区最早的小学;随后又创立“私立五台中学”“淑川女子小学”“喜洲师范学校”;乡贤严子珍创办了喜洲第一个公共图书馆“苍逸图书馆”。青松翠柏簇拥的苍逸图书馆,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进来随意阅读,飞檐吊角楼里,依然散发着浓郁的书香。严子珍以沱茶起家,商号“永昌祥”,经营生丝、布匹、药材、山货等,开办了70多家分号,鼎盛时期员工超过3000 人,资产达2000万银元。严子珍非常重视教育,常说:“资金为办事之母,人才为办事之父”;“地方发达与否,关系人才的有无,人才的有无又唯教育之兴衰是视”。抗战之际,大学纷纷迁往西南,严子珍在华中大学师生来昆明无处落脚之时,将他们请到了喜洲。来此之后,华中大学师生利用火力发电,兴办西式医院,勘探河流,筹建水电站,让喜洲的面貌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抗战胜利后,华中大学迁回武汉,在1956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但它与喜洲的关联从未间断。如今的大理二中已成为了华中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近代喜洲商人的远见卓识,为后代学子架设了通往外界的桥梁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几百年来,喜洲村立学育人的传统似乎并未过多地诉诸于字里行间,却在群体的社会氛围、个体的身体力行之间潜移默化。在喜洲,乡愁不只是祠堂与祖训,更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既能给予人们走出家门的知识与勇气,也能让人们心怀回归故土的温暖和眷恋。

(本集编导:杨霁 黄丹青 摄像:穆怀利 王一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