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北京电影学院英语教学团队组织编写了《中国电影文化英语阅读教程》系列教材,该教材已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中国电影文化英语阅读教程》分为“导演篇”和“表演篇”两本,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着重中国电影文化的介绍和阐释,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内涵;同时通过中国电影文化特殊英语表达法的介绍,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著名中国电影人入手,使学生迅速切入了解中国电影史的某个阶段。然后从拍摄技巧、表演方法、电影风格等多个方面对该影人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便于学生积累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电影文化的语言知识。最后通过介绍该著名影人所处的中国电影史的某个阶段,或者其所代表的某种表演风格及地域特征,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关于中国电影文化的英语表达。以中国电影文化为主要导向,突出中国电影文化的通识知识和文化背景,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对中国电影文化的认识程度,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电影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和职业素养。
另外,通过“北京电影学院英语在线”公众号平台,定期推送“习近平讲话英文学习”专栏,以及“中国文化”专栏,覆盖全体本科生。充分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组织各专业学生根据《中国电影文化英语阅读教程》的内容板块,针对当代中国社会题材撰写英文剧本,拍摄英文小短片,从微观见宏观,从小景别辐射大社会,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元素。
在电影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贯彻“四个自信”。首先,培育家国情怀,坚定道路自信。“道路自信”源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引导学生对于家国的情感认同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例如在研读中国电影文化过程中,英语教学团队加大了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纪录片的中英文翻译研读引导,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课前布置任务查阅国情国策等相关背景知识,同时查找相关政治词汇英文表达法;课中组织小组阐述和讨论,以及教师点评;课后进行分析总结等。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拍摄相关影片以及策划影片的中英文字幕时,一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异质性”成分,另一方面又尽量规避受目标语民族中心主义影响的“归化”倾向。
其次,加强理论素养,坚定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源于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理论是“武器”、“药方”和“指南”。理论自信肯定了理论指导实践,认同了其实践价值。“理论”是一个广义的知识体系,用来解释事物本质以及规律性的认识。电影是舶来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学团队既选读外国电影理论文献,也要适当引入中国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学派的思想,通过撰写英文读书笔记等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将之贯穿在电影拍摄实践中,贯穿在中国电影的对外传播中。(https://www.daowen.com)
再次,讲好中国故事,坚定制度自信。电影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有力工具,电影专业的学生是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者和宣传者,因此,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制度自信”的深刻内涵是电影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对于如何在电影中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学团队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如何用英语文化思维去多方位多维度地阐释中国故事,鼓励学生尝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撰写英文剧本,进行课上课下的演绎。
最后,深谙中国文化,深化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根基,有极强的渗透性,不仅渗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还渗透在与人交往、审美追求、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文化自信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旦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和灵魂,国家、民族、群体、个人都必将无所适从。由于语言受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也承载了文化传统和文化习俗。大学英语教学的第一层功用即语言教学,但更深层次的西方文化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蕴含、镶嵌在其英语语言体系中,或多或少都会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文化自信的道路,教学团队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文化价值观,通过具体电影案例从不同角度阐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例如通过观看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影片,如《喜宴》《推手》《别告诉她》《面子》等,引导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认识;通过观看包含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影片,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从商业和艺术双重角度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利用影像媒介参与构建中国特色文化国际话语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