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围棋文化:两晋南北朝的黑白对弈

中国围棋文化:两晋南北朝的黑白对弈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到谢家,最著名的是谢安的“赌墅”、“折屐”的围棋故事。谢安的围棋常客很多,其中的中郎王坦之称围棋为“坐隐”,高僧支道林称围棋为“手谈”。而宋人所津津乐道的“忘忧”也典出于东晋的祖纳,这人是“闻鸡起舞、”“击楫中流”,誓欲收复中原的壮士祖逖的哥哥。

中国围棋文化:两晋南北朝的黑白对弈

如果说东汉三国围棋已登上艺术之堂,那么两晋南北朝的围棋就具体地赋予了这门艺术其蕴意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如果说东汉、三国的三尺棋枰上也略显战场之血光争斗之色彩的话,那么两晋南北朝的围棋则已显得冲淡风雅、任诞豁达、睿智恬静,楸木枰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魏晋名士风度”之不可或缺的意象;总之,经过东汉、三国时期的酝酿,围棋在两晋南北朝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鼎盛时期。

晋代第一个皇帝武帝就爱下围棋。常陪他下棋的有两位大臣:张华和王济(字武之)。据《晋书·杜预传》记载:武帝正与张华下棋,镇南大将军杜预前来上表,奏问讨伐东吴的日期,武帝正在兴头上,就说明年吧,张华一听,下棋可不能误了大事,便“推枰敛手”,说:“吴主荒淫骄虑,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武帝便答应了,果然灭了吴国,一统江山。等抓了吴主孙皓,一日,孙皓在旁边看武帝与王济下棋,王济故意挖苦孙皓这位生性残暴的俘虏:“何以好剥人面皮?”不料孙皓嘴皮子也颇厉害,答曰:“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搞得王济很尴尬(见《语林》)。

武帝与王济的棋有传于后世,载《忘忧清乐集》,但因用19道棋盘,有人疑是伪作。但从棋局看,武帝棋艺还是不错的。

两晋名士似乎很少有不爱下围棋的,连著名的王谢两大家族也不例外

先看王氏家族,东晋开国元老、尚书王导就是棋坛好手,他很喜欢长子王悦,常在家中与他下棋。据《晋书·王导传》记载,王悦下棋时步步紧逼,寸步不让,王导一时不知如何应付,笑着对儿子说:“我们父子骨肉情分,何必逼得我走投无路呀!”如果王导王悦还只是业余高手,那么,王导的二儿子王恬则堪称“国手,”棋艺“为中兴第一”,能让父亲二子。但由于他“少好武,不为公门所重”,所以王导见了他便脸色不好看。与王恬同为“中兴第一”的仆射江韻,据《世说新语·方正篇》说,曾与王导下过棋,从局面上看,王导还“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尔。’旁有客曰:‘此年少戏乃不恶’。王徐举首曰:‘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言下颇有称赞之意,但从这里看,二人棋艺还是有差距的。范汪《棋品》评江韻与王恬棋第一品,王导第五品。

提到谢家,最著名的是谢安的“赌墅”、“折屐”的围棋故事。故事发生在淝水之战的过程之中,前秦统治者符坚率军次于淮肥,号称百万,朝野一片惊恐。谢安加任征讨大都督,坐镇建康(今南京),命侄儿谢玄领八万军队出江北迎敌。力量悬殊巨大,谢玄临行向谢安问计,谢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后谢安又与玄围棋赌别墅。平常谢安是下不过谢玄的,但这时由于谢玄毕竟年轻,定力不行,开局便与叔叔持平,最后输了。但也许是谢玄从对局中体味到了叔父要求于他的“镇定”二字,他率领的东晋军队令前秦人马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溃不成军,取得了这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保卫战的胜利。当胜利的驿书传来,“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见《晋书·谢安传》)。这说明当时谢安心里也着实为此无绝对把握之战捏了一把汗啊,但他更知道,只有镇定(矫情镇物)才有取胜之希望。与“赌墅”这场大戏相比,《晋书·谢玄传》所记载的叔侄赌棋则只够得上小品的级别了:“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

谢安的围棋常客很多,其中的中郎王坦之称围棋为“坐隐”,高僧支道林称围棋为“手谈”(见《世说新语》)。这两个语汇道出了中国围棋的文化内涵,也是历代如此众多的文人名士热衷此道的根本原因。而宋人所津津乐道的“忘忧”也典出于东晋的祖纳,这人是“闻鸡起舞、”“击楫中流”,誓欲收复中原的壮士祖逖的哥哥。祖纳是个典型的棋迷,王隐常劝他:“禹惜寸阴,不闻数焚。”祖纳说:“我亦忘忧耳!”王隐就讲了一大通道理开导他,说述书立说才是立名后世之正道,“何必围棋然后忘忧也!”祖纳喟然感叹道:“我不是不知道你讲的道理,是我才力不足呀。”故事颇耐人寻味(见《晋书·祖逖传》、《王隐传》)。

围棋之道既已浸透着如此深层的文化意味,其活动在一些名士身上已超出围棋作为游戏的本身,而成为一种哲学行为,与名士风度迷漫在一起,难分彼此。请看下面一组故事:

《晋书·裴秀传》:(裴)遐尝平东将军周馥坐,与人围棋。馥司马行酒,遐未即饮。司马醉怒,因曳遐堕地。遐徐起还坐,颜色不变,复棋如故。其性虚和如此。

《晋书·王戎传》:(王戎)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案:其正为母亲服孝。)

《晋书·阮籍传》:(阮籍)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水经注·陈留志》:(阮简)为开封令,县有劫贼,外白之甚数,阮方围棋长啸。吏云:劫急。阮曰:局上有劫,亦甚急。其高率如是。

沈约《俗说》:袁羌与人共在窗下围棋,(殷)仲堪在里问袁《易》义。袁应答如流,围棋不辍。

两晋时期,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围棋活动也颇为流传,后凉王吕纂是氐族人,常和印度僧鸠摩罗什下棋。吕纂一边下棋一边开鸠摩罗什的玩笑:“杀罗什子叫‘砍胡奴头。’”罗什也笑着说:“不是砍胡奴头,是胡奴砍人头。”事有凑巧,后来吕纂被他的堂弟、小名叫胡奴的吕超所杀(见《晋书·吕纂传》)。据说,鸠摩罗什棋艺很高,而且下棋讲究美感,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说他与人下棋,“拾敌死子,空处如龙凤形。”另一名少数民族棋手,前燕的罗腾更被后人赞为:“究尽其妙,独步当时。”(见范亨《燕书》)

南北朝时,天下动荡,朝代更迭如走马观花,但这丝毫未影响围棋事业之昌盛。魏晋棋风继续发展。《南史·王传》上的一则故事颇能说明问题:与文学大家谢庄齐名的刘宋才子王一直被与他同名的宋明帝刘所忌,明帝病重时竟派使臣赐药酒让他自尽。敕书送到的夜晚,王正与客人围棋,读完后把敕书放下,“神色怡然不变,”继续与客人在局上争一生死大劫。结束后,王整好棋子,告诉客人自己奉敕赐死,端起酒杯向客人致歉:“此酒不可相劝。”自仰而饮之,非常之悲凉。

但是,体现南朝围棋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处是“围棋州邑”的置立。(www.daowen.com)

《南史·王湛传》:“(宋)明帝好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为围棋州都大中正,湛与太子右率沈勃、尚书水部郎庚珪之,彭城丞王抗四人为小中正。朝请褚思庄、傅楚之为清定访问。”

正是这位不怎么可爱的宋明帝,据《南史·虞愿传》载,他的棋也很臭,从现在的眼光看,离入段还有七、八子的距离,但却爱和当时的九段超一流高手王抗下棋,局上明帝一条大龙将被杀,明帝大飞一手,王抗饶他,说:“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刘竟真的以为他断不了,很得意,“好之愈笃”。但他建立的“围棋州邑”却是中国最早的围棋机构,贡献颇大,后人也许看在他这个面子上,品棋时评他为“第三品。”据后人考证,所谓围棋州邑并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种国家级的围棋机构,其任务是职掌会棋者的选举、推荐,棋谱的收集、整理。被明帝任命为主管的刘休仁是宋文帝的第十二子,十岁封为建安王,因曾助宋明帝讨平叛乱,明帝就任命这位功勋卓著的宗室亲王为“围棋州都大中正”,《南史》有传。

明帝之前的宋文帝也是个棋迷,曾与棋艺第三品的羊玄保赌棋,羊玄保赢了,从黄门侍郎一下子升为宣城太守。文帝曾说过一句老实话:“虽说做官靠的是才学,但有时也要凭运气,每当有好的官位空缺时,我第一个想到的总是羊玄保。”(见《南史·羊玄保传》)。甚为可爱。但他也做过一些不可爱的事情。《宋书·羊玄保传》载:“吴郡褚胤,年七岁,入高品。及长,冠绝当时。”但因为他父亲与人一起叛乱,这位围棋神童依法要被处死,爱棋的何尚之为他求情,说他“弈棋之妙,超古冠今”,历史上处死父亲而赦免儿子的例子也很多,希望文帝手下留情,“使异术不绝。”但文帝坚决不答应,“时人痛惜之”。

宋文帝的另一围棋大臣谢宏微的故事则略带一丝宿命的味道。“弘微性宽博,无喜愠。末年常与友人棋,友人西南棋有死势。复一客曰:‘西南风急,或有覆舟者。’友悟乃救之。宏微大怒,投局于地。识者知其暮年之事,果以此岁终。”《晋书》、《南史》均有传。

南朝围棋的第二大特点就是品棋之风的盛行。品棋之风虽可上溯到三国时期,如魏人邯郸淳在《艺经》中就曾模仿官吏的“九品中正制”将围棋棋艺分为九品:“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与现代围棋界九段制相仿。)但到了南朝,钦定的“品棋”活动就有三次,而且均有正史记载。第一次是在齐武帝萧颐时,《南史·萧惠基传》:“永明中(公元483—493),敕(王)抗品棋,竞陵王子良使惠基掌其事。”但具体如何进行,史籍无载。第二次是在梁武帝的天监年间(公元502—519),《梁书·柳恽传》:“恽善弈棋,帝每敕侍坐,仍令定棋谱,第其优劣。”又《南史·柳元景传》:“梁武帝好弈棋,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棋品》三卷。”这次品棋的依据是棋谱。第三次是在梁武帝的大同末年(公元545年),《南史·陆晓慧传》:“大同末,(陆)云公受梁武帝诏校定《棋品》,到溉、朱异以下并集。”前后共历时约半个世纪。

入品登格的当时好手,据有关史籍载,计有:

第一品:琅玡王抗

第二品:吴郡褚思庄,会稽夏赤松,齐高帝萧道成,柳恽。

第三品:羊玄保,宋明帝刘 。

第五品:江

第六品:到溉。

还有一些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如梁武帝称为“逸品”;萧晔称为“名品”;朱异称为“上品”;被宋文帝所杀的天才褚胤称为“高品”,文帝称他为“天下五绝之一”。

王抗、夏赤松和褚思庄都是称誉宋、齐两代的国手,三人在一起都互相较量过,从棋艺看,王抗略胜一筹。而褚思庄和夏赤松是一对非常有趣的棋手,《南齐书·萧惠基传》说:“赤松思速,善于大行。思庄思迟,巧于斗棋。”尤其是褚思庄,早在宋文帝时,文帝找他与羊玄保下棋,文帝没耐心看,叫羊玄保下完后记了棋谱“于帝前覆之”,可见这位“长考型”棋手着实令人吃不消。而他与王抗的一局棋则堪称中国围棋史上的对局费时之最:这盘棋“自食时至日暮”,齐高帝在旁看得吃不消了,提出“封盘”,等五更再决战,王抗就“睡于局后”,而“思庄达晓不寐”,苦苦思索。世人评论说:“思庄所以品第致高,缘其用思深入,人不能对也。”夏赤松与王抗也曾对局,但有意思的是,“善于大行”的夏赤松见了王抗竟也学褚思庄“斗子”之术,时人评:“抗取势,赤松斗子”,但赤松当然不会下得和思庄一样慢。

与刘宋两位围棋皇帝相比,名登二品的萧道成要大量、可爱得多:《集事渊海》上说他常与周覆、褚思庄下棋,有一次他放错了子,周覆竟按住他的手不让悔棋,“其弘厚如此。”而他的第五个儿子,被誉为“名品”的萧晔也是耿直可爱。他曾在齐武帝面前与权贵竟陵王萧子良下围棋丝毫不留情面,大败之。事后另一亲王劝他:你虽也是武陵王,但无权势,幼又贫穷,应该稍微让竟陵王一些。但他回答说:“晔立身以来,未尝一口妄语。”(见《南齐书·高祖十二王传》)。

北朝围棋也不乏好手,北魏孝文帝曾派李彪到南齐通使,随行的北方国手范宁儿在对局中战胜了“江南上品”王抗(见《魏书·蒋少游传》)。而北齐王子冲,“善棋通神,”与北齐画圣杨子华合称“二绝。”(见《历代名画记》)。但总的来说,北朝围棋不如南朝兴盛,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篇》还劝人下棋不可着迷,要少下,“不可常也,”但他也领略到了:“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颇为雅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