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石岐山与莲峰山:铁城的双阙之美

石岐山与莲峰山:铁城的双阙之美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岐山和莲峰山位于铁城左右两侧,形成双阙。石岐因石岐山而得名,早期先民在这里聚居。石岐为香山县治地。山抵其中,基堤由此分歧,故称石岐山。后取“凤鸣岐山”之意,渐将“石歧山”写作“石岐山”。两志所述石岐山的距离、特征虽略有差异,但“多石”之论断则一致。后来新任知县蔡善继听信了这个说法,于1605年在石岐山烟墩的旧址上建起了阜峰文塔,所以古代石岐山有烟墩山、阜峰山的别名。

石岐山与莲峰山:铁城的双阙之美

石岐山和莲峰山位于铁城左右两侧,形成双阙。石岐因石岐山而得名,早期先民在这里聚居。石岐山是城区重要的山体,下临岐江河,占尽军事防御地利,也是城区聚落的起源地。而莲峰山在石岐东北部,北连几个小山头,形似莲花,故名。宋代曾在此设寨,以防范外敌,故名旧寨山。山下建有孔庙(即学宫,今市人民医院院址)、东岳庙、公鹅庙(已毁)。《番禺县志》记载:“莲峰山,在县东北一里,即旧寨。以元季徙治于此得名。其阳为学宫。”

城外北部有插笏山,此山与莲峰山之间有二、三十丈宽的峡谷相隔,宛如一槛天门,故此地有村称一天门。城外南部半里,东有东林山,高五十丈;与西北半里外之西林山相对,形成“双星伴月”之势。石岐内的麻洲街南端有迎阳山(因形似笔架,故初称笔架山),又因东有东林山,西有西林山,似双星伴月,故清道光年间(1821—1850)被称为月山。

石岐为香山县治地。因当地有石岐山而得名。据清光绪《香山县志》载:“石岐山,亦名阜峰,俗称烟墩山……土燥多石,直抵于海。”据1963年《石岐志》(初稿)载:“石岐古写作石歧。”相传古代用阜峰山石沿江垒基堤,向南北伸展。北为“上基”,南为“南基”、“下基”(这些地名至今犹存)。山抵其中,基堤由此分歧,故称石岐山。后取“凤鸣岐山”之意,渐将“石歧山”写作“石岐山”。山下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古称石岐街,是乡集交易的场所,故又称石岐圩。

珠江的香山城接官亭(中山市档案局 供图)

近代以前的石岐,是指石岐山南面、西面直至岐江河岸这个范围。其早期聚落是由聚居在这块滩涂、岸地上的渔户、客旅、商户、居民发展而成。据《石岐志》载:“远溯石岐历史,开埠始于隋唐,建城始于宋。”《石岐志》对开埠以前的史事也有记述:“古代石岐山之周围为海洋,经过大自然本身‘沧海桑田’之变化,长期潮汐之一涨一退,西撩东注,上流而下,土块和冲积层便顺沿山边,渐次形成海滩。后经人工修筑,把山边砂石填覆于海滩之上,构筑成一条大堤,横卧海边……”又云:“当时居住在石岐山下的渔民。傍晚于山上点起烽火,指示方向,渔船归航。”(www.daowen.com)

从以上记述来看,在聚落形成之初,石岐便同“石”字发生关系。渔民点烽火的石岐山,流经石岐山西面的石岐海即今岐江河,都是“石”字打头。横卧海边的“大堤”,更是用大小石头叠垒而成。这些石头从哪里来的?是石岐山上的吗?从历代《香山县志》的记载中可以获得答案。据明嘉靖《香山县志》载:“石岐山在县西北一里,与莲峰对峙,高厚多石,直入于海。”又据清光绪《香山县志》载:“石岐山在县西半里……与莲峰相对,土燥多石,直抵于海。”两志所述石岐山的距离、特征虽略有差异,但“多石”之论断则一致。历代中山人大量采用石岐山之石,为石岐开埠、建城服务,在石岐的多个角落,均可找到物证。据老人回忆,今日之孙文西路、凤鸣路、南基路等,在1924年改铺设马路以前,几乎全是石板街道,而这几条古老街道的横街小巷,至今仍保留不少石阶、石匾。岐江两岸鳞次栉比的码头,仍留下不少石级、石柱。[5]

石岐山后来改名为烟墩山,和石岐所处的军事位置有关。烟墩是我国古代用在军事上的一种具有传递警讯功能的建筑,又叫烽火台。香山最早的烟墩是唐宋时期设置的。唐代在香山设镇,当时的边防镇与县同级,由节度使直接节制,权力比县还大。从唐宋时期的香山地图中可看到,在当时的香山镇范围内,可找到不少像烟墩山、烟管山、照天烛、烟筒山、墩台等的地名。

明代前期和中期,是香山县经济文化起步时期。据说香山置县后,一直很穷。县城虽然建在有“七星伴月”之称的风水宝地上,但历任知县都没有很大建树。当时流行一个迷信的说法,说这里本来是风水宝地,石岐山与河对岸的马山遥遥相对,像两条装捕鱼虾的缯栋,向着石岐海入海口张开大网,本来应该是鱼虾汇集、物阜年丰的风水宝相,但烟墩山比马山矮了一点,就像“缯栋”截了一角,好风水带来的鱼米就从这一角漏出去了。后来新任知县蔡善继听信了这个说法,于1605年在石岐山烟墩的旧址上建起了阜峰文塔,所以古代石岐山有烟墩山、阜峰山的别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