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美术风潮:伤痕美术的独特价值

当代中国美术风潮:伤痕美术的独特价值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伤痕美术的一部分是伤痕文学在视觉或造型艺术领域的延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传播媒介的自身特点,产生的大众传播影响虽然不及伤痕文学与伤痕电影,但最终成为超越文学并且超越纯视觉的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风潮,成为“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美术风潮:伤痕美术的独特价值

以刘心武[1](1942—)在《人民文学》(1977年11月)发表小说《班主任》与卢新华[2](1954—)在《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小说《伤痕》为标志,引领了文学及其他当时各个领域对“文化大革命”时代以及对这一时代自身经历的反思热潮。这两篇小说的发表及其引起的社会反响一般被视作伤痕文学的开端,揭开了“新时期”[3]伤痕文学风潮的序幕。

伤痕文学因其感伤的、悲怨性的情感基调以及揭露性、控诉性的取材趋向,在当时被认为是“暴露文学”“写阴暗面”潮流的回溯与重演。围绕《伤痕》《班主任》等伤痕文学作品,在1978年夏到1979年秋产生了激烈、广泛且持续的争议,支持者[4]肯定伤痕文学的暴露性描写有其独特价值和特殊意义,是现实主义求真传统的回归;反对者[5]认为伤痕文学是具有“修正主义”倾向的“向后看”“缺德”的文艺

伤痕文学作品的主要类型是小说,尤其以中、短篇小说见多。代表性作品除了《班主任》《伤痕》这两部开山之作之外,还有《神圣的使命》(王亚平)、《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灵与肉》(张贤亮)、《飘逝的花头巾》(陈建功)、《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弦)、《芙蓉镇》(古华)、《大墙下的红玉兰》(丛维熙)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等,在“新时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www.daowen.com)

伤痕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多被翻拍成电影,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传播影响,特别是谢晋[6]在“新时期”执导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与《芙蓉镇》三部影片,分别改编自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贤亮的《灵与肉》、古华的《芙蓉镇》这三部伤痕文学作品,谢晋执导的“伤痕电影三部曲”在“新时期”风靡全国。[7]

伤痕美术的一部分是伤痕文学在视觉或造型艺术领域的延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传播媒介的自身特点,产生的大众传播影响虽然不及伤痕文学与伤痕电影,但最终成为超越文学并且超越纯视觉的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风潮,成为“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