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交民巷天主堂:中国近代美术文化探秘与思考

东交民巷天主堂:中国近代美术文化探秘与思考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交民巷天主堂,又称为圣弥厄尔教堂。经过法国主教樊国梁与法国驻华领事协商,法国领事馆将土地转让,由法国代表团出资,由法国神甫高嘉理负责目前所在地的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建设。开堂后的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在华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主堂神甫和辅助神职人员均为法国籍人士,并归法国教会管理。1995 年10 月20日,东交民巷天主堂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交民巷天主堂:中国近代美术文化探秘与思考

东交民巷天主堂,又称为圣弥厄尔教堂。圣弥厄尔意为“谁如天主”。在《圣经》中,他是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曾战胜代表魔鬼的大龙,即远古的蛇和它的使者。教会尊称他为新约子民的守护天使。东交民巷天主堂始建于1901年,坐落在东城区东交民巷(旧称江米巷)甲13号,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教堂为哥特式建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交民巷天主堂是北京建造较晚的一所教堂,其所在地在建筑教堂以前属于法国领事馆的范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定居北京并且居住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欧洲人数量大幅增加,这些侨民要求在附近修建教堂,以便进行宗教活动。经过法国主教樊国梁与法国驻华领事协商,法国领事馆将土地转让,由法国代表团出资,由法国神甫高嘉理负责目前所在地的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建设。后期的建筑工程由法国人斩利国负责建设。

1904年,教堂建筑竣工,正式开堂。开堂后的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在华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主堂神甫和辅助神职人员均为法国籍人士,并归法国教会管理。

1949年后,天主教北京教区接管了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筑和地产,东交民巷天主堂被划归北堂管理。1958年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天主教会的活动受到限制,东交民巷天主堂被关闭,建筑与地产被政府没收,划归台基厂小学,教堂成为小学的礼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损害。

1986年,台基厂小学从东交民巷天主堂完全迁出,教堂被发还北京教会。1989年12月23日,教堂重新开堂。1995 年10 月20日,东交民巷天主堂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www.daowen.com)

和北京的四大天主教堂相比,东交民巷天主堂历史简短,规模小,但是它包含了其他四个教堂的优点,在造型上别具特色、小巧玲珑,建筑风格非常讲究,并没有被完全摧毁和重建。

教堂现存建筑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高二层,坐北朝南,东西面阔三开间,南北进深十四开间。堂内为木结构,顶部用肋状拱券以圆柱支撑,地板铺有花砖甬道。教堂东西两侧装饰是在法国定做的玻璃花窗,但在教堂被台基厂小学用作礼堂期间,这些花窗大多被打破了。圣堂正门上方为教堂主保圣弥厄尔的雕像,他是《圣经》中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被教会视为新约子民的守护天使。这尊天使像雕刻精美,细节鲜明。天使造像和精美的玻璃花窗是东交民巷建筑中最引人瞩目的两大亮点。

除了哥特式的教堂主体建筑之外,在圣堂北侧还有一幢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是本堂神甫的居所。教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平面布局均采用北京传统民居的样式,但门窗却施以拱券结构,堪称中西合璧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