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泥塑:从清初苏州到近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泥塑:从清初苏州到近代美术的发展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道光末年,天津城西出现了一个用泥土塑造各种人物、肖像的工艺美术家,名叫张长林。同时,中国传统雕塑在原基础上继续发展,如汉代说唱俑、杂技俑,唐代舞乐俑、打马球俑等,都是一些造型准确、神情生动、代表中国传统雕塑风格的佳作。脍炙人口的《红楼梦》也生动地描述了苏州等地的泥塑作品受到人们喜爱的情景。这段记载告诉我们,清初苏州地区泥塑艺术水准非常之高。

中国泥塑:从清初苏州到近代美术的发展

清代道光末年,天津城西出现了一个用泥土塑造各种人物、肖像的工艺美术家,名叫张长林(字明山,后以字行)。他的作品小者盈寸,大者尺余,造型准确,神情生动,就好像是把真人浓缩了一样。很快,他的名字和技术就神话般地传开了。

我国的雕塑艺术早在秦代就已经很成熟了,曾在陕西省临潼县(现临潼区)秦始皇墓中出土的兵马俑,皆以泥土塑制,表面施以彩绘,手法洗练,非常写实,说明我国雕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

汉代以后,我国雕塑受到佛教艺术的巨大影响,一些古刹庙宇中的神佛塑像颇多。同时,中国传统雕塑在原基础上继续发展,如汉代说唱俑、杂技俑,唐代舞乐俑、打马球俑等,都是一些造型准确、神情生动、代表中国传统雕塑风格的佳作。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杨惠之是最早的雕塑大师之一,他和吴道子一起向著名画家张僧繇学习绘画。后来,吴道子成了唐代著名的画家,而杨惠之的转而专心从事雕刻。杨惠之的雕塑作品以绘画作为基础,比一般的艺术家技高一筹,当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同得僧繇神笔路”之美誉。

宋代大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一位叫田玘的雕塑家,他说:“田玘,鄜州(今陕西省富县)人,做泥孩儿有名天下,姿态变化无穷”。

据《苏州府志》记载,南宋时吴县木渎镇人袁遇昌“以塑婴孩名扬四方。每用泥抟埴一对约高六七寸者,价值三数十缗。其齿唇眉发、衣襦襞积,势似活动”。

此外,包成祖、孙荣都是宋代平江(今苏州市)人,在江苏省镇江市遗址中,发现他们捏塑的神像、儿童角抵等陶像,用泥抟埴后经烧制而成,皆不施釉,略加彩绘,并有“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平江孙荣”等戳记,此二人亦是当时苏州捏像高手。

元代有一位叫刘元的雕塑家,曾向尼泊尔雕塑家阿尼哥学习,所造焚像,被称为绝艺。据《元史》记载:“刘元,字秉元,蓟之宝坻人,两都名刹,塑土范金,抟换为佛像,出元手者神思妙合,天下称之。”至元七年(1270 年),忽必烈汗为建设护国仁王寺,特招世界奇工,刘元被召到北京。在北京期间,他向著名的尼泊尔雕塑家阿尼哥学习塑造西方梵像。他的技艺得到了忽必烈的认可,被授予昭文阁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监卿等官职,并把侍女送给他作为妻子,还为他下了一道政令:“非有旨,刘元不得为人随意造像。”可见忽必烈对其之宠奉。(www.daowen.com)

明清之际,苏州出现了许多雕塑名家。苏州地区的塑像也称作“苏捏”,从南宋时已盛行,至清代艺人分布在虎丘山塘一带。据《桐桥倚棹录》记载:“塑真前明王氏竹林亦工塑作,今虎丘习此艺者不止一家”。王竹林将技艺传给了项天成,而项天成被称为“抟粉范泥夺化工,写真不用鹅溪绢”(清汪士铿《妙手塑真诗》),可见项天成是当时一位很有名的雕塑艺人。

看过苏州捏像的常辉在《兰舫笔记》中说:“有苏捏者,住虎丘山塘,余尝以游山,坐观之。泥细如面,颜色浅深不一,有求像者,照面色取一丸泥,手弄之,谈笑自若,如不介意,少焉而像成矣。出视之,即其人也。其有皱纹,疤痣,桑子者,毫无差,惟须眉另着色,晒干,以衣冠,鞋袜装之。”这段虎丘捏像的真实写照,描写得生动而详细,让我们了解到苏州捏像技艺的历史情况,十分珍贵。

光绪年间,苏州捏像以小为贵,有的只有瓜子粒那般大小,其方法就是先捏一个蛋大的头像,干后收缩,变得小一点,然后以此像翻成模,印模干后再收缩,这样连续多次,一层层收缩,最后其像小得如一粒瓜子,且须眉毕现,与其人毫无差别。1956年,苏州周福元曾向江苏省博物馆捐赠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塑像艺人沈顺生和周喜堂两人的这类捏作工具。

清初苏州地区泥塑艺术水准非常之高,除了陕西鄜县(今富县)及江苏苏州这些泥塑名家之外,无锡也是泥塑人才辈出的地方,如明代王春林,清代周生观、丁福亭、丁阿金、陈杏芳、冯阿金、陈阿云等都是无锡的泥塑名家。

脍炙人口的《红楼梦》也生动地描述了苏州等地的泥塑作品受到人们喜爱的情景。其中第六十七回,薛蟠从应天府(今南京)给宝钗带来许多土仪,有“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金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别的都不理论,倒是薛蟠的小像,拿着细细看了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来。”这段记载告诉我们,清初苏州地区泥塑艺术水准非常之高。

到了清末,张明山继承了我国民间泥塑艺术的写实风格,同时又在中国绘画艺术和戏曲艺术中汲取了营养,终于成为19世纪的一位具有独创性的优秀彩塑艺术家。《天津志略》中说:“张长林申明山,精于捏塑,能手丸泥于袖中,对人捏像,且谈笑自若,从容不迫,顷刻捏就,逼肖其人,故有‘泥人张’之称,驰誉南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