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静宁堡子的历史与功能变迁

静宁堡子的历史与功能变迁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权归属上,官府军队督造的为官堡,民间自发建造的为民堡。静宁堡子修筑的历史,大约可上溯到战国秦汉。为此,修复重筑堡寨便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世上无一成不变的事物,堡子的功用,随着历史蹒跚的步子,悄然发生着变化——古代堡坞以屯兵驻军、把守防卫为主,明清以至民国则以躲避匪患,全家保命为先。此外,堡子还有被派上羊圈、苗圃等用场的。

静宁堡子的历史与功能变迁

堡子形似城垣而规模较小,堡墙上有用“铁叶子”镶裹的堡门。墙四角筑有墩台,俗称“马面”。堡墙上面有锯齿形的堞垛,架设火铳土炮,堆积滚木礌石以备抵御。堡外墙根,挖有深壕,使敌人难以接近。有些堡内建有房屋窑洞,水井磨坊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其形制以正方形居多,圆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的较少见。产权归属上,官府军队督造的为官堡,民间自发建造的为民堡。民堡又有“官”“私”之分。富户巨室独资修建的为私堡;由村民合资修成,一旦有事,人人皆可入内躲避的则称“官堡”,但这个“官”,却是属于全体村民共有的意思。

静宁堡子修筑的历史,大约可上溯到战国秦汉。举世闻名的秦长城从我县田堡乡入境,于原安李堡村出境,穿过42个村庄。有城必有堡燧墩台。然而岁月悠远,风雨无情,这些用洪荒之力建造的防御工程,早已消失在荒烟蔓草之中,难觅踪迹。

史有明载,大力修筑堡寨的时期,始于宋仁宗康定、庆历年间。其时西夏李元昊称帝,迅速崛起,处于宋夏边境的静宁,饱受战祸蹂躏,民不聊生。在朝廷一些有识之士的极力倡导下,沿边乡民的自卫组织——弓箭社应运而生,筑堡结寨,蔚然成风。清康熙《静宁州志·沿革》引《宋史》的记载,静宁一带有静边、得胜、隆德、通边、治平、怀远等六寨,中安、威戎二堡。进入南宋,刘锜、吴玠、吴璘高举抗金大旗,根据秦陇山地特点,广设险隘,预治战地,屡获捷胜,保住了赵宋半壁江山,同时也留下不少堡寨遗迹

如果说宋代是筑堡的开始期的话,那么,朱元璋建立的明代是其扩展的成熟期,清末民初则是高潮期。明代建国之初,兵制广泛实行卫所制度。“静宁附城皆卫屯”,军士且耕且守,军寨林立。“静宁八景诗”——《军寨春耕》即可见其一斑。明中期以后,边防松弛,“套寇”屡侵,边患日趋严重。为此,修复重筑堡寨便被提上议事日程。《静宁州志》记载,“成化五年,知州靳善令州民屯军复修故堡五十一,弘治十四年,知州阎重增五十七”,共计一百零八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堡寨的功能有所扩大,兼有守卫和递运邮传双重性质,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

清末民初是一个多事之秋。匪盗蜂起,兵燹遍地,民族冲突不断,西北民众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苦痛。为求自保,村社地方集资筹款,组织劳力,低处取土,高处打墙,仿佛一夜之间便冒出无数个寨堡,星罗棋布于黄土高坡之上。虽然,由于不敌悍匪强攻,堡破城陷,村民惨遭杀戮的悲剧时有所闻,但就整体而言,堡子在冷兵器时代是唯一的生命庇护所,发挥了拯救生灵,保家全身的作用,功莫大焉。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社会秩序渐趋平稳,匪患减少,堡子的历史使命终结,延续千年的筑堡工程才终于画上句号。(www.daowen.com)

大大小小或屹立于山巅,或控扼咽喉要道的土堡,是时代的晴雨表,折射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民俗的星星点点。世道兴,则堡衰;世道衰,则堡兴,周而复始,似成定数。然而世上无一成不变的事物,堡子的功用,随着历史蹒跚的步子,悄然发生着变化——古代堡坞以屯兵驻军、把守防卫为主,明清以至民国则以躲避匪患,全家保命为先。为祈求上苍神灵保佑,一些地方干脆把神庙搬进堡内。每逢庙会,赶会客商云集,乐楼演出连台本戏,避难场所蜕变成祀神娱乐之地。

再有,民国匪患逐渐消弭,一些私家堡子变为民居,高墙深院,既可挡风,又可御寒。红寺乡庙河村是较早的民居,原主人别出心裁,在大门两旁镶嵌砖雕对联:“宅近青山,眼底天然图画;门垂碧柳,村中不琢文章。”切近真实,颇有诗情画意。灵芝前湾小学设在堡内,隔绝了外界的噪音,创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堡子还有被派上羊圈、苗圃等用场的。

今天,当我们的摄像镜头对准这些或保存完好,或仅留遗迹的堡子的时候,我们的心头不禁为之震颤——这些见证了岁月变迁,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古堡,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千山万壑之中,依然傲立山巅,阳刚不减;即为废墟,亦成别样风景!好吧,就让我们跟随着摄影师的镜头,穿越时空隧道,探寻咱们静宁有代表性的几个堡子的奥秘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