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戏曲文化-宋代精华

宁波戏曲文化-宋代精华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的建立,开启了戏曲在中国文化史上繁荣的时期。宁波的戏曲文化可追溯到南宋时期,那时不仅有多见于民间的百戏表演,也有官宦人家观赏的杂剧表演,只可惜详细地记述当时戏剧文化的具体文献,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但不管怎样说,宁波戏曲文化从萌芽兴起到发展,南宋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宁波历史上真正出现戏曲表演且有史可依的,一般认为是从宋代开始的游艺活动。

宁波戏曲文化-宋代精华

宋的建立,开启了戏曲在中国文化史上繁荣的时期。宋代戏剧中的典型范式“杂剧”应运而生,其中包括了北宋杂剧、南宋官本杂剧、金院本,以及说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当时明州的戏曲表演也比较活跃。宁波的戏曲文化可追溯到南宋时期,那时不仅有多见于民间的百戏表演,也有官宦人家观赏的杂剧表演,只可惜详细地记述当时戏剧文化的具体文献,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但不管怎样说,宁波戏曲文化从萌芽兴起到发展,南宋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无论是哪个地域的戏曲,都牢牢地依附在历史的脉络上。宁波历史上真正出现戏曲表演且有史可依的,一般认为是从宋代开始的游艺活动。据《开庆四明续志》卷七载,宁波城内有“旧瓦子”“新瓦子”两座。所谓“瓦子”就是在一些城镇兴建的瓦舍勾栏,可以在这里进行商业化的百戏表演。这里的“百戏表演”就是戏曲的萌芽。当时慈溪县东西郭酒楼错落相接,“宋元以来皆为戏台。台之四面为楼,伎者居之,南北百戏歌舞之声不断。楼前商舸百货云屯,往往于楼上取乐”(光绪《慈溪县志》卷五十五)。南宋明州人对于乐棚演出百戏是非常熟悉的。当时明州的百戏表演虽属戏曲萌芽状态,但仍能吸引广大观众,而且有一定的规模和热烈的演出氛围。

宋代的百戏技艺繁荣发达,分工日趋精细,有傀儡戏(又称“木偶戏”)、皮影、相声、杂戏、说书等新品种和门类。其中傀儡戏表演在四明比较常见。南宋初天童正觉禅师上堂云:“夤缘心,和合相,傀儡棚头呈伎俩。”(释普崇《宏智禅师广录》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借傀儡演出比喻万事之相都因缘和合而成。南宋甬上著名学者楼钥和汪大猷闲居在家时曾观看过傀儡演出,楼钥有《戏和适斋绝句三首》云:“假合阴阳有此身,使形全在气和神。王家幻戏犹坚固,线索休时尚木人。”这是明州文人较早记载的傀儡戏表演。(www.daowen.com)

宋代时,宁波已有杂剧演出,不少明州人喜爱观赏杂剧,如倪君奭《夜行船》里云:“年少疏狂今已老,筵席散。杂剧打了。”在当时达官贵人和大户人家家里往往也会请杂剧戏班演出,其插科打诨的语言形式也为倪君奭运用到词的创作中。当时有些伶人深察民情,他们的表演发人深省。但是由于宰相史弥远曾遭杂剧艺人借表演之时讥讽,对杂剧表演十分不满,“自后相府有宴,二十年不用杂剧”(张瑞义《贵耳集》卷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南宋时期,杂剧在四明地区不太繁荣大概与此有关。但在民间的杂剧照演不误。慈溪《桂氏家谱》中可知《赵贞女蔡二郎》之类的南戏当时已在慈溪(今江北慈城)演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