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元代宁波戏曲文化迸发

元代宁波戏曲文化迸发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社会变迁,北人南下,又将戏曲带到了南方,人们将其与南方的地方曲调结合,相互促进,产生了“南戏”。北方杂剧的发展与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元末戏曲家高明隐居宁波,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创作了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琵琶记》。《琵琶记》是根据早期的宋元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

元代宁波戏曲文化迸发

从中国文学史角度看,产生于宋代的杂剧,到了元代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由于社会变迁,北人南下,又将戏曲带到了南方,人们将其与南方的地方曲调结合,相互促进,产生了“南戏”。北方杂剧的发展与南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其中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传唱数百年,是各类剧种表演的重要脚本,如今仍为世人所称颂,经久不衰。

在这样的趋势下,宁波文人们也不甘寂寞,以满腔热情纷纷投入到杂剧的创作中来。元末戏曲家高明隐居宁波,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创作了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琵琶记》。《琵琶记》是根据早期的宋元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原剧写蔡二郎考中状元后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最终被雷劈死的故事。《琵琶记》出于宣扬封建道德的创作意图,把人物形象和故事结局进行了大改造,将《赵贞女蔡二郎》中受人谴责、背亲弃妇的蔡伯喈改为《琵琶记》里忠孝两全的蔡伯喈,最后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一夫二妇庐墓守孝,并受到了皇帝的旌表。由于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形象来宣传封建道德,《琵琶记》作为一部有意识地宣扬道德教化的剧作,后来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欢迎。据说,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它的可贵,甚至超过“四书”“五经”。高明的《琵琶记》保留了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部分动人情节,又改变了它的悲剧结局。这样,《琵琶记》就开始在民间流行,而原来的《赵贞女蔡二郎》却慢慢不被人提起。(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