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吊古战场文》: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中的珍贵文献

《吊古战场文》: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中的珍贵文献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章所选李华名篇《吊古战场文》即属此类。《吊古战场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上述现实政治关注的延伸,也是精心构撰的传世之文。有关此文的创作源起,后人多有推测,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观点即李华在天宝末年奉使朔方,目击荒凉颓败的古战场,感慨万千,撰成此文。《吊古战场文》确乃切身有感而发,作者借古喻今,名为吊古战场,实乃吊今战场。

《吊古战场文》: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中的珍贵文献

古代的“吊”是一种对不幸者表示慰问的行为,多用于抚恤遭受天灾人祸的个人与国家。这种慰问灾祸、抚恤伤痛的行为,又发展为对生者因遭受亲人死亡痛苦而进行的一种伤悼行为。《礼记·曲礼》卷三云“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可知先秦时期吊的行为主要针对生者,是对生者所受痛苦的一种安抚与劝慰。早期吊礼还因指向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称谓,如“唁”。吊也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如非正常死亡或少年早夭者则不能致吊。延之后来,文人往往借吊文,对古人致追慕、追悼、追慰之意。而更有一些篇章则借助对古代的遗迹、遗物感慨古今,寄托自身情怀,与早期丧葬实用性文体已有较大区别。此章所选李华名篇《吊古战场文》即属此类。

李华,字遐叔,唐代著名古文家,中唐韩柳古文运动先驱者之一。生于盛唐的李华经历了“安史之乱”,此一国家由盛转衰的巨大转变,对他影响甚深。促使他积极关注现实统治秩序的整合,积极参与文体文风改革,整肃文坛浮靡之风。《吊古战场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上述现实政治关注的延伸,也是精心构撰的传世之文。有关此文的创作源起,后人多有推测,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一种观点即李华在天宝末年奉使朔方,目击荒凉颓败的古战场,感慨万千,撰成此文。此文托名吊古,实蕴含着在开元、天宝间由于战争频繁而导致的普遍反对“穷兵黩武”的社会情绪。《吊古战场文》确乃切身有感而发,作者借古喻今,名为吊古战场,实乃吊今战场。揭示了玄宗立朝以来开边拓土政策给百姓、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提出了“守在四夷”的政治主张。此文与杜甫的《兵车行》同为盛唐时期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杰作。(www.daowen.com)

整篇文字起笔恢弘,铺展古君王驱遣士卒征战,终使万千士卒遭遇绝境,乃至身死疆场,对兵士征夫生活的艰难、战争绵延的残酷激烈、战场伤亡的惨重悲凄,做了生动充分的描述,在场景创设的逼真呈现方面具有极佳的冲击力。同时此文也打破了传统吊文以抒情为主的模式,由描写而议论,并以议论逐层累进,由“尝覆三军”这一文字创设的历史画卷中展开巨笔挥洒,引领读者关注过往战争,铺叙阵亡士卒家人的哀思痛诉,自然地凸显穷兵黩武之弊,并推导出自身“守在四夷”的主张,强调施行仁义方是正道。整体结构清晰,逻辑次序井然。在语言层面亦极富特色,全文以四言为主,但又非纯粹的四言骈文句式,而是杂用散句、骚体,且用韵频密,既给人以整饬均匀的美感,又通过骈散交接、以骈入散,达到表达上的变化多端,形成了文章整体节奏的张弛有度、缓急相间。情绪调动频繁,既感受到酣畅淋漓,又不乏戛然而止、悠远深邃之意,读者可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作者非凡的笔法变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