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承蓬安水龙舞:蜀韵纪事第二辑呈现地域特色舞蹈

传承蓬安水龙舞:蜀韵纪事第二辑呈现地域特色舞蹈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几近失传的蓬安水龙舞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引起人们关注。水龙舞多在盛夏之际举行,蓬安水龙的舞龙求雨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据《蓬安县志》记载,水龙舞历经千年,过去每逢农历八月都要“拉旱魃”,以祈福求雨,驱邪迎瑞。蓬安水龙舞尽管如此,官治海和他的队员们依然在坚守着。在舞龙人相互交流中,蓬安水龙在这片充满了希望的大地上,激情挥舞,向着明天的梦想腾跃。

传承蓬安水龙舞:蜀韵纪事第二辑呈现地域特色舞蹈

文/杜杰

嘉陵江流经蓬安89千米,滋润着这里的山水田园,孕育了悠久的农耕文化,其中作为非遗类目的船工号子、蚌舞、水龙舞婚嫁歌等民俗,质朴淳厚,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近年来,几近失传的蓬安水龙舞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引起人们关注。

水龙舞多在盛夏之际举行,蓬安水龙的舞龙求雨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据《蓬安县志》记载,水龙舞历经千年,过去每逢农历八月都要“拉旱魃”,以祈福求雨,驱邪迎瑞。

蓬安传统的水龙龙身由竹子扎成骨架后,用柳条柏枝插满,然后用绳子连接;舞龙者头上扎柳条,赤身赤脚,踩着锣鼓节拍行走在蓬安大街小巷。每到一处,人们都会将水泼至龙身或舞龙者身上,舞龙者一边舞龙,一边躲避,一泼一躲,泼水人与舞龙人相互嬉戏,人们美好的心愿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都倾注在了水中,构成一幅欢乐靓丽的民俗风情画。

除“旱魃”

每当蓬安县有大型文旅活动或村镇庆祝丰收,人们总能看见一条在水花中翻飞跳跃、生机勃勃的绿色龙影。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蓬安水龙。水龙的领头人是官治海。年过50岁的他舞“水龙”的时间长达40年。2016年,官治海被列为南充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水龙最早流传于蓬安东南边的干旱地区,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相传每逢农历八月,就有一个叫“旱魃”的怪物出来作怪,降雨减少,出现旱灾。为保庄稼丰收,当地群众请出“水龙”将“旱魃”赶下江河,并呼风唤雨,降下甘露,缓解旱情。“水龙”完成任务后,当地群众再送“龙”回江。渐渐地“水龙”成了雨水和吉祥的化身。

水龙舞

身着草裙扮演“龙头”的官治海,引领着“龙身”游走在周子古镇、财神楼、龙角山,他舞步娴熟,或滚龙抱柱或二龙戏珠,为游客带来快乐;平日里,他是蓬安县相如镇龙王山村党支部书记,在处理好村上各种杂事后,他的闲暇时间被制龙、排练占满……

舞“水龙”一般是在中午或黄昏进行,沿街起舞,观者向“龙”奋力泼水,舞龙者边舞边做各种风趣的动作,既逗人泼水,又躲避人们泼来的水,所以“水龙”每到一处,人们把水用力泼洒在这个吉祥物身上,希望它能带来降雨,从而给人们带来丰收和希望,这就是“水龙”的由来。

在2018年的相如故里第九届嘉陵江放牛节期间,“龙头”官治海拖着自己绿油油的“水龙”身子,翻腾在周子古镇的石板老街上,引得过往游客纷纷加入泼水队伍当中,一场“人龙大战”激情上演,整个周子古镇上空,久久飘荡着笑声,

当天的“水龙”是七节龙,顾名思义就是七个人共舞一条龙,加上“水龙”前面有一人手持“宝珠”挑逗牵引,除了乐器组的人员,这支水龙队伍便由八个人组成。而官治海作为“龙头”,兴起之时,自然是周围游客争相泼水的首要目标,尽管汗与水交融将自己全身湿透,无法腾出手来抹一抹糊眼的水帘,可官治海看着游客们却是越舞越起劲,越舞越开心。

传龙艺(www.daowen.com)

“我出生在一个舞龙的世家,从10岁开始第一次舞龙算起,至今舞龙已有40年时间。”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舞龙,官治海至今记忆犹新:“记得10岁那年,村上一家人办喜事,邀请了父亲的龙队去舞龙助兴,我跟着去看热闹,可临到开场时,队中一个舞龙尾的队员临时崴了脚上不了场,情急之下,父亲问我可不可以顶一顶,我大脑里一片空白,点点头就上场了,好在自己平时看得多,也自学过,加上舞龙尾很多时候只是跟着走,第一次表演没有出什么错。”官治海笑着说。

多年舞龙积累下来的经验,让官治海从一个舞龙尾的毛头小孩成长成如今掌控大局的龙头老师傅,让官治海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一舞便是40年。官治海的儿子官博在外学习,但只要回到家里就会缠着父亲教他舞“水龙”。

“舞‘水龙’是一项团队项目,腾、跃、翻、滚、缠、绕等动作必须要靠整个团队成员通力协作。”官治海介绍说,舞“水龙”有着一定的程序,不同的表演项目有着不同的动作套路,这就要求每个成员在表演时保持头脑清醒,熟记自己所在龙身部位的脚步、点位,还要配合好鼓点、音乐的节奏,该亢奋时要用力抖动伸展龙身,该控制情绪时就要收拢龙身……

如今官治海有着一支20多人组成的固定舞“水龙”队伍。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人民教师,也有基层公务员,还有建筑工人以及农民、学生等。正是这支队伍,撑起了近年来蓬安县大型文旅活动的“水龙”表演。

育新人

谈到“水龙”的传承,官治海既兴奋又有些迷茫。兴奋的是,“水龙”作为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许多人的认可。而官治海也感到迷茫,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舞“水龙”不了解,造成了人才传承上的断裂,加上缺乏经费等一些现实问题,舞“水龙”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蓬安水龙舞

尽管如此,官治海和他的队员们依然在坚守着。不仅舞“水龙”总有他的身影,他还和他的队员们一起制作“水龙”。水龙制作的材料上很有讲究,竹子要砍腊月里的竹,经过蒸煮杀菌,增加竹子柔韧度,避免舞起来时发生脆断。为了使“水龙”看起来更加逼真,还要经过捆扎、上色、打蜡等一系列的复杂工序,往往一条龙制作出来的时间就要两三个月。现在,为节约成本和时间,人们在制作“水龙”上有些改良,改用塑料柳条、竹圈构成,让“水龙”重量大大减轻,舞动起来更灵捷,也更经久耐用。

“和父辈一样,我们对舞‘水龙’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割舍不断。”官治海摊开双手笑着,满是茧子的手掌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他说自己感到欣慰的是,现在也有一些像他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学习舞“水龙”,尽管仅仅是闲暇时候的教授,学习还没成体系,但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愿这条“水龙”在他们手中被舞得更加精彩。

旧时人们通过舞“水龙”祈求降雨保收。如今,舞“水龙”成了一种民间艺术,舞龙人作为传承人,将一辈一辈地传承下去。在舞龙人相互交流中,蓬安水龙在这片充满了希望的大地上,激情挥舞,向着明天的梦想腾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