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戏醉美江南-戏中爱情不期而至

社戏醉美江南-戏中爱情不期而至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生如戏,台上的故事也在台下悄然发生。社戏的热闹,也在台下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中,甚至碰出了爱情的火花。胡适年少时跟随母亲去姑婆家看社戏,偶遇了江冬秀和她的母亲。一桩姻缘,就在江母和胡母的协商下达成了一致。戏折子上写,包办的婚姻多半是悲剧收场,可胡适的婚姻却意外得到了爱情。一场社戏,就这样安慰了一种孤独。

社戏醉美江南-戏中爱情不期而至

“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南宋熙攘的绍兴水乡,到了春天祭社的时候,春日暖阳,风徐雨润,人声鼎沸,儿童忙奔走,伶人巧梳妆。万人空巷,都为了去看一场社戏。比宋更早一些时,社戏不仅仅是唱大戏,还有武术杂技等表演,人们把能想到的表达对丰收的渴求的方法,都虔诚而喧闹地上演了一遍。

元明时代,戏曲繁荣,经济发展,社戏就已成为一种文化体验,隆重地出现在民间生活中。于是每逢春秋两季的祭祀,大小节日,迎神赛会,高远湛蓝的天空,便笼罩着人间五彩欢腾的面孔——戏台上的伶人已是梨园行当的角儿,唱念做打都因专业而充满美感,台下的观众拿着院本,字字句句对照,《陶庵梦忆》中描写道,角儿们哪怕唱漏了一个字,观众们便会“群起噪之”,角儿们不得不“开场重做”。观众的审美要求,已不是从前仅供娱乐而已。

清代民国,绍兴的社戏换成了乱弹,这种新兴的地方曲种更接地气,更有当地民生的人情味,于是从第一天开锣上演便唱到了今天。

戏台高筑,伶人脸上涂满了油彩,遮住了原本的模样,便是另一种身份在与世人对话。观众倾注全部精神,聆听戏里的每一种悲欢离合。人生如戏,台上的故事也在台下悄然发生。社戏的热闹,也在台下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中,甚至碰出了爱情的火花。(www.daowen.com)

胡适年少时跟随母亲去姑婆家看社戏,偶遇了江冬秀和她的母亲。倒不是两颗少年的心一见钟情,而是江母一眼看中了眉清目秀的胡适,希望他能当自己的乘龙快婿。一桩姻缘,就在江母和胡母的协商下达成了一致。胡适抗争,他希望的是婚姻自由,但胡母悲伤欲绝地恳求,胡适也只能遵从。

戏折子上写,包办的婚姻多半是悲剧收场,可胡适的婚姻却意外得到了爱情。胡适总是让着江冬秀,外面人说他惧内,他便坦然承认,还提出了新的“三从四得”:“太太出门要随从,太太指令要遵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张爱玲说,胡适和太太厮守终身,惧内不过是玩笑,但这个“惧”却是由爱而发。

一场社戏,就这样安慰了一种孤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