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喜马拉雅山脉人类穴居发展的阶段及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

喜马拉雅山脉人类穴居发展的阶段及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根据人类穴居发展的普遍规律,将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人类穴居的发展归纳为原始穴居时期、人工穴居时期和洞窟建筑形成时期三个阶段。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古猿进化为人类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归结于喜马拉雅山的地质运动。

喜马拉雅山脉人类穴居发展的阶段及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

根据很多史籍和考古资料可以推断,札达、普兰、拉达克、木斯塘四个地区的洞窟建筑是由原始人类居住的洞穴发展演变而来。笔者根据人类穴居发展的普遍规律,将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人类穴居的发展归纳为原始穴居时期、人工穴居时期和洞窟建筑形成时期三个阶段。

(1)原始穴居时期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从猿到人经历了上百万年的过程,第四纪冰川期酷寒的气候变化,迫使古猿人脱离巢居而栖居地面,从巢居到穴居无疑是古猿进化成人类的一次重大转折。

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古猿进化为人类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归结于喜马拉雅山的地质运动。《人类社会发展史话》一书对于喜马拉雅山脉一带古猿进化为人类的叙述是:“现在喜马拉雅山这一带地方,本来是一片平原,平原上长着茂密的森林,那些森林里就住着人类的老祖先古猿。后来,这一带地方发生了一种叫做喜马拉雅运动的地质变化。地壳慢慢突起,平原变成了高山。平原变成高山以后,从印度洋那面吹来的云,被阻挡在山的南面,山的北面得不到含水汽的云,雨量就越来越少,因此,森林就慢慢消灭……在森林里依靠果实为生的那群古猿,就不得不离开山上那日渐消失的森林,到没有森林只有疏疏落落的树木的平原上来生活。”[10]

由此可推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原始人类开创了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原始穴居时代,他们为了躲避风雪以及野兽的侵扰,遇穴而处,栖身于天然的洞穴之中,直到距今几十万年以前,古人类学会了把火种保存起来,才定居在天然的洞穴之中。

(2)人工穴居时期(www.daowen.com)

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普兰、札达等地,由于当地可供栖居的天然岩洞很少,加上当地的气候干燥寒冷,而其境内土质属于上新世湖相和河流沉积地层,以砂岩和黏土岩为主,比较疏松。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原始人类模拟自然,“仿兽穴居”。

根据人类的智力、生产力以及生活习性等判断,人工穴居的开始时期应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的原始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简单的石器来掏挖洞穴居住。

(3)洞窟建筑形成时期

随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铁器、铜器等金属工具,这些工具更利于掏挖洞窟。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札达、普兰、拉达克、木斯塘地区均属于气候干燥寒冷、降水量极少、海拔超过3 000米的高山地带,自然条件严酷,植被稀少,十分缺乏木材等其他建筑材料,当地土质均为河湖相的沉积岩,岩层中垂直节理比较发育,具有良好的直立性,土质的质地较为松散,易于掏挖。

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当地的自然条件的限制,是人工洞穴最终发展为洞窟建筑的主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