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门第并非老子的象征

高门第并非老子的象征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祖虽然设中正官品评士族门第,但其侧重任用关陇集团人员的政策不变。笔者认为老子不具备高门第的条件。但这并不表明老子是高门第的象征,名门望族可以追老子为祖,寒门士族同样可以。综上所述,老子只能是作为文化名人存在,非高门第的象征,更别谈提高李唐的门第。由于老子不具备高门第的特征,才有太宗追认陇西李氏的事情。

高门第并非老子的象征

国家政权趋于稳定后,以文化论门第的观念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渐趋抬头。武德七年(624)春正月,高祖下诏“依周、齐旧制,每州置大中正一人,掌知州内人物,品量望第,以本州门望高者领之,无品秩”[18]。高祖虽然设中正官品评士族门第,但其侧重任用关陇集团人员的政策不变。太宗则采取了从山东微族、关中贵族、江南士族等集团中选拔官员的政策[19]。国家选官政策的转变,关陇贵族与山东士族的矛盾上升,成为国家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山东士族成为太宗重点打击的对象。在门阀制度下,社会地位以婚媾为标准,重视文化传统。以李唐皇室为代表的关陇贵族都不具备这一条件,以致出身山东寒门的魏徵等大臣,不以与皇家结亲为荣,反而争相与山东士族婚媾。

反观老子,是否具有高门第的特征呢?以往学者在谈论李唐因门第血统而认老子为祖时,都没有详说其中原委。笔者认为老子不具备高门第的条件。第一,老子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具有文化上的优势。西汉时,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世家大族多以占有和垄断儒家文化资源为保持家族兴盛的资本,崇尚清流。老子与士族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认知系统,且儒家文化为国家的官方文化。面对掌握儒家文化优势的山东士族,老子的文化优势不具有与儒家文化抗衡的能力。第二,在门阀制度下,士族谱系是验证士族身份真伪、区别士族与寒门、分明高低等级的重要凭证。老子家族传系不明,无确实可用的谱系。吴羽在《李唐皇室尊老子为始祖探源》中认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李氏家族均以老子为先祖[20]。但这并不表明老子是高门第的象征,名门望族可以追老子为祖,寒门士族同样可以。老子所代表的是李氏祖先,而非某个望族专有。第三,士族身份的构成为宗族、地望、婚媾、文化。老子只具备文化优势和李氏祖先身份,其余皆无。若以道团论,老君道团仅限于北方天师道和楼观道,且北方不断受南方道教文化浸透,老君信仰趋于弱势,并逐渐减退。老君道团在整个道教内部都处于弱势,更别提道团外部。综上所述,老子只能是作为文化名人存在,非高门第的象征,更别谈提高李唐的门第。(www.daowen.com)

由于老子不具备高门第的特征,才有太宗追认陇西李氏的事情。唐护法沙门法琳在谈到李氏士族问题时说:“窃以为拓跋元魏北代神君达达,系阴山贵重,经云以金易石,以绢易缕褐,如舍靌女与婢交通,陛下即其人也,弃代北而认陇西,陛下即其事也。”[21]法琳明确点明李世民冒认陇西李氏的事实。贞观十一年(637)秋七月,太宗下诏“凉武昭王复近墓二十户充守卫,仍禁刍牧樵采”[22]。将凉武昭王李暠墓作为皇家陵墓,募人守护,追认凉武昭王李暠为祖,将李唐归入陇西李氏。经过太宗的努力,“老子—陇西李氏—李唐皇室”[23]的亲缘关系正式确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