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京族哈节-迎神祭神与唱哈

京族哈节-迎神祭神与唱哈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哈节”就是“歌节”又称“唱哈节”。哈节活动历时三至五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京族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哈节时的京族三岛是彩色的、热闹的、欢腾的。儿童的高跷竹竿舞、京族少女的独弦琴等在哈亭前逐一登场,围观者甚众。哈亭左右两边则设的是“饮宴”区,席上必有鱼、虾、蟹等海味和京族特有的鲶汁。

京族哈节-迎神祭神与唱哈

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聚居于防城港东兴市的京族本身就拥有着极高的关注度,京族唯一的本民族节日——“哈节”更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八方来客。

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哈节”就是“歌节”又称“唱哈节”。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各地举行时间不一,或农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十五。“哈节”至今已有500 多年的历史,20 世纪60—70 年代一度停办,到1985 年恢复,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节活动历时三至五天,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和外来游客都来共同欢庆。

说哈节,就得说“哈亭”。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其建筑形式古朴、美观、繁简各异。屋顶的屋脊正中塑有双龙戏珠的吉庆形象装饰,哈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设有京家人信奉的诸神神座,殿内的柱子上都雕写着具有民族习俗特色的楹联或诗词。

京族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所以,无论是“京族传统文化”的三颗珍珠唱哈、竹竿舞和独弦琴,还是迎神、祭祖等节日活动环节无一不让人如沐海风,体现出浓郁的海洋特色。

哈节时的京族三岛是彩色的、热闹的、欢腾的。京族人会穿着各色民族服装鲜亮出门。所到之处皆是歌声、琴声、鞭炮声。过去的哈节一般三至五天,现在一般都集中在一天将仪式举行完毕。时间上虽然压缩了,但依然有极强的仪式感。

在“唱哈”前,主持“哈节”的头人要组织族人集队举旗撑华盖抬着神座一路焚香到海边恭请海神进入哈亭,谓之“迎神”。迎神队伍中有长老方队、字喃方队、哈哥哈妹方队,群众方队。迎神时路线一般都选择当地的主干道,沿途群众商户都认为这是能带来福气的大喜事,不但开门相迎还夹道放起了欢乐的鞭炮,最后自觉地加入到迎神队伍中。所以来到海边和回到哈亭时,队伍常常比始发时壮大很多。(www.daowen.com)

接着,主祭者带领人们把来自海上、天宫的各位神灵、祖先迎入神位,读祭文,紧接着是向诸神敬酒和献礼,此谓之“祭神”。祭祀之后还要用歌舞等表演形式来娱乐进入哈亭的神仙,以保证来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儿童的高跷竹竿舞、京族少女的独弦琴等在哈亭前逐一登场,围观者甚众。

图8 哈节

娱神后就要“入席”、“听哈”了。哈亭中央是“唱哈”区,“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主唱的“哈妹”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 “哈哥”则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三人一唱一和一弹琴供人们欣赏。歌的内容多唱海边故事、爱情故事、民间传说等。哈亭左右两边则设的是“饮宴”区,席上必有鱼、虾、蟹等海味和京族特有的鲶汁。众人围坐、边饮边听、说说家长里短,实在是一件快事。

“唱哈”完毕就送走神灵了。送神时必须念《送神调》,还要“舞花棍”。此时意味着哈节圆满结束,人们也带着美好的愿望各自散去。

(韦雪敏/文 罗晓霞/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