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京族乡约与林木保护:京族人民的绿色成果

京族乡约与林木保护:京族人民的绿色成果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条件,长期以来京族人民对树林植被与保持水土及人们安居乐业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京族村落多有维持社会秩序的习惯法——乡约(村约)。但自清光绪年间以来,京族地区附近乡民中的一些“利己之徒”“无赖之辈”,不遵守乡约,常擅入禁林区,盗斩树木,砍伐柴薪,致使山林树败,“京族三岛”逐渐秃若荒山,水土流失。京族人民在过去被认为寸草不生、无法种树的海滩上,环岛营造了一条条绿色的防护林带。

京族乡约与林木保护:京族人民的绿色成果

分布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境内的京族,共5200余人,主要聚居在北部湾畔尾、巫头、山心的“京族三岛”及邻近其他一些滨海地区。这些岛屿多是由海水冲积而成的沙岛,海拔不到10米,面积很小,一望无际的大海环绕,台风又常袭击。面对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条件,长期以来京族人民对树林植被与保持水土及人们安居乐业之间的关系了如指掌。

京族的祖先自定居“京族三岛”以来,就十分重视在岛屿沿边地带栽种树木,并且设有专人管理。很早以来,京族内部保存着一种以“翁村”为首的社会组织。“翁村”是由“老大”(村内有名望的老人)组成的“嘎古”集团推选出来的,任期三年,在京族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威信。“翁村”下设几个专人分工管理文书账目、宗教活动及山林等。“翁宽”即总管山人,下有任期一年的分管山人八名,专门负责管理山林,执行乡约,防止岛上树木被人偷伐。

京族村落多有维持社会秩序的习惯法——乡约(村约)。乡约的内容包括团结御匪,严禁偷盗,有关婚嫁祭祀捕鱼、风俗习惯等各项,其中禁止砍伐树林、保护自然资源的规约和禁令,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乡约中有关封蓄林木、严禁砍伐的规定,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禁止砍伐盗挖林木,特别是在树木茂密的庙宇一带及其附近的“神山”,民居的后林与专门划定的一些紧要地段。如福安村(即今尾):“一约定禁林,分东自路有和家,西自路维盛家,南至海脚,北至海脚,以为严禁。”凡违例的人都要受到处罚。永福村曾规定:“折生枯木树、木根等项……捉回本村,定罚铜钱三千六百及猪首一只,糯米十斤,酒五十同(筒)谢神……或余村人等……捉得赃物……本村定赏花红钱一千六百正。”从乡约可见,违约者受罚,执行乡约的人受赏。巫头村1931年所订的新约改为:“一议如有强蛮偷斩众山木条柴薪等件者,查获原赃带到,议罚洋银七百二十元正,此约。”福安村1874年订的乡约规定:“一约定禁林……自生木不论大小及刺梗,自一珠(株)以上,何人盗取,定罚古钱三贯,再笘(笞)三十,不恕,兹约。”违禁的人哪怕只是偷了一棵树木或刺梗,都要罚款及受鞭打三十下的刑罚。二、禁斩伐山林的生藤。永福村规定:“不论何人,不遵禁例,擅入斩伐……定罚钱二千六百正。……或村内诸人捉得,本村定赏花红钱六百正。”福安村“一约定禁白藤,藤叶并禁,若何人盗取自一珠(株)以上,捉实……定罚猪一只,当价古钱十贯,偿(赏)人见捉钱三贯……”三、禁乱开坡地。永福村的乡约:“一约本村净禁诸各地头及高坡四处,一皆净禁,不得开挖。若何人不咱如约,擅入开挖,本村定罚铜钱三千六百正,不恕,兹约。”福安村:“一约本村共议在(哈)亭中芜荒地,不论远近,亦伊护禁,不得私开,若何人私开者,不论高低多少,定捉古钱六贯,不恕,兹约。”以上的规约,必须严格执行,秉公处理。“同心协力……除禁奸人,所有监公咱其号令……若何人不据,罚钱三百六元,‘本村放出’”,即如有徇私不公或玩忽职守的人,除罚钱外,还要受到被驱逐出本村的严厉惩罚。(www.daowen.com)

在“翁宽”管理及乡约严禁的约束下,京族人民“自古以来,无敢轻砍一根”树木柴薪。但自清光绪年间以来,京族地区附近乡民中的一些“利己之徒”“无赖之辈”,不遵守乡约,常擅入禁林区,盗斩树木,砍伐柴薪,致使山林树败,“京族三岛”逐渐秃若荒山,水土流失。京族人民无所依靠,不得已上诉于官府,于清光绪十七年、光绪二十六年及民国十八年先后数次联名呈禀当时的县政府,要求县府出告示,刻石碑,永远禁封山林,“以庇风雨,以卫地方”,“以息顽恶,而安民居”。但尽管三令五申,山林树木仍遭破坏。有些贪图利己的人无视法纪,甚至连当时县政府示禁的石碑也给偷走。在清政府及国民党政府统治下,京族地区偷斩滥伐树木的现象得不到制止,京族人民所居住的小岛出现了土地裸露,岛上植被遭破坏,水土严重流失,自然生态失去平衡的现象。大自然对人们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多少年来流沙成为大害。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京族地区树木已很稀少。尾岛只有北部海岸长有一些天然森林,西南部却是一片光光的浮沙;巫头岛尤其严重,岛上海滩方圆十里,满目尽是白茫茫的浮沙,小岛东南部,有不少田地变成了沙丘。海风一吹,飞沙滚滚,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台风袭击,风沙漫天,农作物往往被沙埋掉。就是幸而没有被埋掉的耕地,由于水土流失,沙土瘦瘠,“三日无雨便成灾,七日无雨便成害”,十年苦旱九不收。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京族人民翻身做主人,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征服荒沙干旱,造林封沙,育林固沙。京族人民在过去被认为寸草不生、无法种树的海滩上,环岛营造了一条条绿色的防护林带。“京族三岛”先后共种植了木麻黄树5000多亩及大批果树竹林,并从大陆引进了大批香蕉椰子木瓜、龙眼、菠萝蜜等果树。由于京族人民坚持年年种树,岁岁造林,使京族地区绿树环抱,郁郁葱葱,沙岛变成“海上绿洲”。防护林带发挥了防沙固沙作用,岛上流沙已被制止,稻田不再受咸潮影响,改变了水土,改良了土壤。京族人民在汉、壮、瑶各族人民支援下,筑成了长达20多华里的拦海大堤,把海岛与陆地连接在一起,使岛屿变成了半岛,改变了过去“潮涨一片水,潮落一片滩”的状况。京族人民还挖平塘,筑沟渠,并从大陆引来淡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过去“京族三岛”辽阔的海滩上只有1000多亩“望天田”,现在经过堵海断流,围海造田6000多亩,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尾、巫头、山心三岛总耕地面积的四倍。昔日遍地流沙白茫茫的沙洲,如今变成了鱼米之乡。山心、尾、巫头三个大队1979年粮食总产量增加到430万斤,比1949年增加10倍。过去这三个大队每年要依靠国家供给返销粮近百万斤,如今粮食自给有余,还向国家提供了商品粮,京族人民丰衣足食,过着幸福的生活

(原载于《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