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艺术美学:开放文本与艺术交流

艺术美学:开放文本与艺术交流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演性艺术,是最为典型的二者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直接的、面对面的,是互相启示的,是艺术家将一个艺术的文本呈现给受众的行为。这种对话,是建立在艺术家与接受者共同面对由艺术符号构成的文本的基础之上的,主要是非接触性活动。艺术活动正是在主体与对象的不断交流和运动中得到发展的。艺术家与受众发生对话的基本条件,在于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接受。也可以说,在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维系其联系的基本中介便是作品。

艺术美学:开放文本与艺术交流

从本质上讲,艺术就是艺术家与受众的对话。对话即交流。表演性艺术,是最为典型的二者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直接的、面对面的,是互相启示的,是艺术家将一个艺术的文本呈现给受众的行为。既使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以及文学,也都是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以物质的形式凝结于外在的形象体系或语言体系,并以此与广大受众展开对话的过程,只是这种对话缺乏即时性反馈。反馈,即接受者与艺术家的对答。电影电视等现代大众艺术媒体,可以将艺术家的话语迅速地传导于受众,但受众的反馈也要借助于别的形式。

艺术活动作为对话,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发生于心灵世界的艺术家与受众之间情感和性灵的交流。艺术是全人类的财富,不同时期和社会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可以生成永恒的魅力,感染和陶冶以后许多时代的受众。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也能够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跨越国度和语言的阻隔,成为世界性艺术。因此艺术是超越时空的对话;艺术的对话又是产生于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关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课题的广泛和深层的交流与切磋,是真诚的、坦直的和富有激情的交谈,是徜徉于心灵深处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建立在艺术家与接受者共同面对由艺术符号构成的文本的基础之上的,主要是非接触性活动。

在这种对话和交流中,艺术家与受众是相互依存和互动的关系。受众需要从艺术家及其作品中获取审美的精神质素,艺术家则需要通过受众的接受实现其审美创造的价值,同时维持其艺术再生产的条件。艺术家不能离开受众,失去受众也就失去了自身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件;同样,受众也不能离开艺术家,没有艺术家不断生产和提供艺术产品,受众就无从欣赏艺术,艺术活动当然也就不能得到持续。同时,二者更是互动的关系,亦即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传播,不断造就受众、提高受众审美层次,所谓“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即指此;而受众也不是被动的和无所作为的,他们的接受、欣赏、评判和反馈等一系列活动,都将对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不仅从艺术形式的创新还是艺术内容的深化,都可以使艺术家获得启示,以使新的创作得到提高。

从艺术生产意义上讲,艺术家与受众的对话,同时也是艺术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1]作为艺术生产过程中的艺术家和受众,实质也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艺术生产,既为创造主体生产消费对象,也为消费对象生产创造主体。艺术活动正是在主体与对象的不断交流和运动中得到发展的。也可以说,正是在艺术家与受众的对话中,艺术家为受众生产出艺术品,以满足其艺术消费和审美感受的需要,并使受众得到精神层面的审美提升。同时,受众也不断将自身对艺术形式及内容的要求反馈给艺术生产者,艺术家将根据受众的艺术趣味和审美需要,以及艺术内在规律的要求,不断改善和提高艺术产品的质量和水准,调整产品生产的规模,以使自身适应受众不断提高的审美趣味的要求。(www.daowen.com)

艺术家与受众发生对话的基本条件,在于受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接受。也可以说,在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维系其联系的基本中介便是作品。艺术作品作为中介,在艺术活动中有着突出的意义。作品是艺术家展示自身审美创造能力和获取审美价值的基本形式,是使受众进入欣赏过程并得到审美感受的首要因素,是洞察艺术本体、探索艺术奥秘的窗口,还是人们对艺术的生产者——艺术家进行研究的基本依据和中介。

艺术作品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是仅仅作为艺术家的情感的载体而存在,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本体性,它一方面维系着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具有自身独立的意义;艺术作品还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始终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作为具有本体性和开放性的艺术作品,它有着三方面的突出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