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环境设计概论与方法探究

环境设计概论与方法探究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起伏式墙面的凹凸结构变化增强了其不宁静感,尤其是水平方向连续的波浪式墙面,具有强烈的动感和自然的行进美感。墙面的结构形式、色彩的光反射度、材质与肌理、组织的秩序,都渗透着不同的美感和散发着空间独特魅力。

环境设计概论与方法探究

(一)墙面设计的结构特征

建筑技术的发展,使得部分墙体从承重的使命中解脱出来,可以单从空间的围合与界定的功用角度考虑墙面设计,其形式便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根据不同的环境、区域关系和不同的装饰要求,墙面可以采取不同的灵活形式。从墙体结构特征的方面看,墙面可以归纳为平整式、起伏式、通透式等表现形式。

1.平整式

墙面平整、结构单一的形式为墙面平整式结构。一般来说,这种墙面的表现形式是平直、顺畅,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大的结构变化,呈现一种简洁的感觉,是最为平常的一种墙体结构形式。对于平面的墙体来说,平整式具有明确肯定的空间界定感。此类墙体结构形式的设计要根据不同的空间面积、空间关系进行因地制宜的选择。

2.起伏式

当墙面具有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的连续的凹凸变化时,这种墙面便可以称为起伏式墙面。起伏式墙面的凹凸结构变化增强了其不宁静感,尤其是水平方向连续的波浪式墙面,具有强烈的动感和自然的行进美感。垂直方向起伏变化的使用,要根据空间的面积和高度决定。这种起伏会削弱墙体的力度感,在狭小空间或低矮空间中会造成一定的不安全感,要谨慎使用。

3.通透式

通透式墙体是空间界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实现了空间的分隔,却能够保持空间在视觉上的连续性和延展性。采用通透式墙体的两个相邻空间的功能在性质上不能有很大的跨越,因为它有时具有听觉上的隐秘性,而不具有视觉上的隐蔽性。在两个通透式界定的空间中,装饰格调、氛围不能跳越过大,否则会相互影响,产生视觉的混乱。通透式墙体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墙体自身的装饰美感。

(二)墙面的美感体验

墙面是空间中视域接触最频繁的界面,它的处理对空间的装饰效果能产生较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空间个性。墙面的结构形式、色彩的光反射度、材质与肌理、组织的秩序,都渗透着不同的美感和散发着空间独特魅力。(www.daowen.com)

1.墙面的结构美

不同结构形式的墙面形成不同的美感体验。规则、平整的墙面具有坚固感,形成一种规范美,会令人心情平静、缓和、踏实。不规则墙面则具有动感和生动美,给空间增添生气,营造出活泼、欢悦的气氛。在不同功能性质的空间中,根据功能需要选择适宜的墙面结构形式,不但有助于提高环境的感染力,同时对实现其使用与审美功能也起到促进作用。

2.墙面色彩的光感

色彩的光反射是色彩的一个属性,不同色彩的光反射效果是我们进行墙面设计利用的要素之一,要根据室内的环境状况搭配色彩。浅色墙面具有高效的光反射性,形成空间物体的反衬背景。浅而暖的墙面有温暖感,可以产生一种张力。浅而冷的墙面则有爽朗感,可以形成一种退后的进深感觉。而深色墙面则体现一种稳定、肃穆之感,深色墙面容易吸收光线,造成室内亮度的散失,应对此空间适当增加照度。

3.材质与肌理差异

墙面装饰材料材质和肌理的差异,是强有力的美感转换要素。材质本身的质感变化形成丰富的肌理选择,交相辉映,灵动异常。淳朴、华丽,粗犷、细腻等各种质感效果渗透着各异的文化情结,展示着不同的审美体验。而材质表面的光滑或粗糙特性形成反光效果的差异,或暗淡轻柔,或光影交汇,意趣横生。

4.墙面的组织秩序

墙面的设计组织要体现一定的秩序性,杂乱无章的表现必将导致观感者视觉的混乱,甚至情绪的紊乱。墙面的组织秩序主要体现在墙面装饰形式的规划布局上,装饰形式的面积、体积、形体搭配上,以及装饰材料的质感搭配及色彩搭配上。

墙面的设计分割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可胡乱分割,失去整体感。具体装饰形式的安排要讲究一定的节奏感,体现对比与统一的法则。不同材料的材质、面积、色彩的合理搭配,会使环境得到软、硬、动、静、冷、暖的交汇,使氛围更加融洽,使人们得到更加舒适的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