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宗画传杨柳青:津沽绘事表明年画源自北宋导出结论

北宗画传杨柳青:津沽绘事表明年画源自北宋导出结论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冯立旧时,北京的元宵节有在市面上设灯谜的风俗,其中一则的谜面是“北宗画传杨柳青”。年画专家王树村认为:“这表明在群众认识中,杨柳青年画是继承宋代院画传统发展而来。”此观点被很多年画史著作传抄,一些人甚至讹传为“北宋画传杨柳青”。不过,这就说明王树村先生的推测或“北宗画传杨柳青”的说法是错误的吗?综上所述,“北宗画传杨柳青”的说法是成立的。

北宗画传杨柳青:津沽绘事表明年画源自北宋导出结论

冯立

旧时,北京的元宵节有在市面上设灯谜的风俗,其中一则的谜面是“北宗画传杨柳青”。年画专家王树村认为:“这表明在群众认识中,杨柳青年画是继承宋代院画传统发展而来。”对于北宗画是如何传到杨柳青的,王先生曾这样推测:“杨柳青古称‘柳口’,在北宋时是个要寨,为了阻挡辽兵南犯,在村北子牙河畔设立了当城砦,至今遗迹尚在(见《读史方舆纪要》)。传说辽兵进入中原后,将开封工匠艺人等北迁为奴(参见《容斋三笔》),不少画工艺匠因畏北地寒冷逃躲在杨柳青,故有‘北宗(院体)画传杨柳青’之说。”他还说,据洪迈《容斋三笔》所谈,辽、金统治者进入开封后,曾掳走宋室王孙贵族迁往北方为奴,“唯喜有手艺如医人、绣工”,民间画工当然也在其中。此前,人物画家王霭、王仁寿“皆为契丹所掠”就是明证。此观点被很多年画史著作传抄,一些人甚至讹传为“北宋画传杨柳青”。

看到王先生的论述后,笔者曾专门查阅《容斋三笔》,从他说的“唯喜有手艺如医人、绣工”一句,知道他的依据是《容斋三笔》卷三中的《北狄俘虏之苦》。很显然,王树村先生没有看《容斋三笔》,因为该文提到“医人、绣工之类”,却恰恰没有提及画工,而整部书也没有提到杨柳青或杨柳青的旧名柳口。

不过,这就说明王树村先生的推测或“北宗画传杨柳青”的说法是错误的吗?并非如此。论证不严密、论据不妥当,并不意味着结论一定是错误的,而且口传历史往往会在流传中出现细节的偏差,但大的脉络未必错。如今需要做的是找出更确凿的历史记载和证据,重新进行论证。

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在天德三年(1151)四月丙午,诏迁都燕京。杨柳青距离京城才100多千米,而隋代开通的运河永济渠恰恰距离此处不远,并且金代仍在使用。那么,京城的一些画师来到杨柳青,画技传到杨柳青就非常方便了。而且, 当时杨柳青已具备吸引外来人口和经济增长的条件,也同样具备吸引画师定居的条件的。(www.daowen.com)

杨柳青年画有三个特点:工笔、重彩、工艺化。而工笔重彩正是院体画的特点。

杨柳青年画中独特的堆金立粉年画则是进一步的证据。《三朝北盟会编》卷72记载,金人曾“军前索销金画匠二十人”。可见,绘画中的浑金、销金技法应该是北宋皇室的匠人带到北方的,而此画法只在杨柳青年画中流传着。

综上所述,“北宗画传杨柳青”的说法是成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