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杜甫的教育思想源流-秦东历史文化研究

杜甫的教育思想源流-秦东历史文化研究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杜甫而言,其诗歌中便体现出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2012年1月《时代文学杂志》发表闫续瑞和张艳萍合著的文章《论杜甫家训诗歌中的教育思想》,主要从教学方法上论述。总之,儒家教育思想在当今依然有着重要地位,而杜甫作为一个忠实的“儒士”,他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一千多首诗歌,还应该关注其教育思想。

杜甫的教育思想源流-秦东历史文化研究

中国的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儒家的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主体精神,它是以“修身”“正己”为起点,以教化天下为核心,即使在每个时期根据不同的政治需求有所改进,但依然以儒家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历史是公正的,儒家教育理念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的理由,故而几千年来儒家教育理念成为每朝每代教育思想的活的源头,绵延至今依然闪烁光辉。因此,杜诗中所蕴含的儒家的教育思想有其必然性。

首先,杜甫继承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忠实的“儒教信徒”。儒家始于孔子,“孔子十分注重教育,把人口、财富、教育当做‘立国’的三个要素”,[2]是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3]奴隶社会时期,孔子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等级的界限,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向群众开放,提出了“有教无类[4]的伟大论点。在教育实践中,孔子则强调“诲人不倦”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举一而反三,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告诸往而知来者”。要求老师“因材施教”,要求学生要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做学问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思想经过汉代“独尊儒术”的发扬,由东晋“三教合流”后的相互借鉴,到了唐朝其影响已经是深入到骨子里。就杜甫而言,其诗歌中便体现出儒家教育思想的精髓。

其次,杜甫的家庭有着深远的家学尤其是儒学和诗学传统。中国古代士大夫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和最高的人生追求,而杜甫本就出生在封建士大夫家庭,有着深远的家学传统,故极其重视家学。且说西晋大将杜预,是杜甫的十三世远祖,不仅精通军事韬略,还贯通经史子集,并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等著作,杜预是杜甫最引以为傲的先祖。再看其祖父杜审言,武则天时期官至膳部员外郎(官位不高,但与皇家亲近,主要负责陵庙祭祀等),是近体诗定型的奠基人之一,深深地影响着杜甫的一生。(www.daowen.com)

再次,从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唐朝的教育与文学关系来看。杜甫与玄宗皇帝在命运上有着高度共鸣,玄宗皇帝精通治国之方略,深知人才乃治国之根本,并以其超人的胆识和魄力,把大唐推向开元盛世的高峰。杜甫正是处在唐朝这样一个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上,经历了大唐辉煌,又看尽河山破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在唐朝初期,教育和文学都正在向一个发达昌盛期推进,尤其是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教育在政治生活中显得极为重要。应该可以这么说,唐朝教育的繁荣促进了文人知识结构的形成和文人素养的提高,文学创作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繁荣。“从唐高祖建政之初,就高度推崇儒家,在文化教育领域确立了‘尊圣崇儒’的指导思想。”[5]因此,杜甫处在这样一个“尊圣崇儒”的大社会背景下,其思想必然与时代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安禄山叛变后,社会长期动荡,其思想表现得更加深刻。

“自先君怒、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进雕赋表》)继杜甫之后,儒家思想在宋朝被推向了高峰,一直演变到明清“八股取士”,被统治阶级运用到了极致,甚至歪曲,从而使得近代以来有很多人对儒家思想排斥,缺乏正确的认识。最近几年,“和”文化被人们重视起来,世界学习儒家思想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2000年《河北大学学报》发表贺严的文章《从杜甫的家教看其教育思想》,贺严主要从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来上来进行论述。2012年1月《时代文学杂志》发表闫续瑞和张艳萍合著的文章《论杜甫家训诗歌中的教育思想》,主要从教学方法上论述。总之,儒家教育思想在当今依然有着重要地位,而杜甫作为一个忠实的“儒士”,他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一千多首诗歌,还应该关注其教育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