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各种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新的教学技术手段不断涌现,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引入科技的过程,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也使得教学资源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资源是指狭义上的教学资源,经过数字化的处理,能够在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运行的教学资源,涵盖以多媒体形式、图片或微视频等多种数字化形式呈现的学习资源。智慧课堂的核心在于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变革和改进课堂教学,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并难以解决的问题,打造智能、高效的课堂,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智慧发展,而智慧的教与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持。
我国教育受众之庞大,教育环境之复杂,教育需求之多样,决定了借助网络与智能技术发展新型教育体系是满足人们个性化教育需求的必由之路。教育资源是发展与完善新型智慧教育体系的基石,《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科研、文化资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全体学习者提供海量、适切的学习资源服务”[30]。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2.0智慧教育时代下的资源不仅仅是教育教学内容的载体,而是整个新型教育生态的重要数据资产之一。新时代下智慧课堂教育的深入发展即建立新型智慧教育资源观,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推动教育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数字资源的有效供给,构建以个性化、智能化教学应用为核心的资源服务体系。
传统课堂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无法真正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且满足课堂授课的一般性资源较多,促进教育教学全方面发展的优质特色资源较少;满足教师教学应用的资源较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小组探究性学习的资源较少。其次,科学有效的资源供给机制缺失,难以保障优质数字资源的高效供给。数字教育资源的政府供给机制在如今已日趋完善和成熟,而国家多次强调的市场供给机制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且政府供给机制和市场供给机制尚未形成合力,未能形成互为补充的态势。再次,资源建设与资源服务发展失衡,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主体日益丰富,资源数量急剧增长,但供给主体普遍缺乏资源服务意识,且服务内容与师生需求脱节,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导致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十分普遍。
新时代下的智慧教学资源不仅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满足信息时代育人的全过程需求,为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召唤应用数据科学、新一代智能技术重构现有的数字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数据,构建大平台、大数据、大服务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在教育资源的表现形式方面,从传统教学课件向互联网化新型数字资源的观念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建设的数字教育资源主要是教材知识体系配套的教学课件,这类资源满足了教师“教”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种网络化新型教与学模式不断涌现,当前智慧教学也要发展各种适应网络化教学应用的新型资源、知识工具与智能学习体,如移动学习小程序、AR/V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平台与资源、智能学伴等,以此促进信息时代学生智慧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在教育资源的内涵方面,智慧课堂转变教育资源等同于转变教学内容载体的观念,智慧课堂的教育资源是教育内容载体与教学过程大数据的融合。随着教学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伴随式采集和实时分析产生的教育数据已成为数字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内容载体与教育过程大数据不断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建立统一的机制与平台,集中处理教育资源的获取、存储、处理、分析与应用等过程。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方面,智慧教育建立以个性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一体化资源教育服务体系,发展“互联网+”的教育资源服务新业态、新模式,跨越传统教育层级、突破传统教育服务的边界,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智能化教育资源服务。
1.教学资源的种类
传统意义上,人们对教学资源的认知即为教学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狭义上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学习资源,包括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等等。智慧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主要有电子教材、微课、多媒体课件、媒体素材、同步练习、拓展资源等,这些资源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电子教材是支持智慧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资源:微课、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不再完全依赖教师;媒体素材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动画等;同步练习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拓展资源帮助学生全面且个性化地开阔视野。
信息化教学离不开硬件设备、软件平台、数字媒体三类资源。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移动终端+微信+微课”组合进行课前知识点推送,即是以上三种资源的典型应用。高等学校的课程种类较多,不同知识点采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也不尽相同。结合不同资源实现的难易程度、成本高低,应针对知识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分配与设计,有助于推动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1)硬件设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大多已广泛普及多媒体教室,采用“计算机+投影仪”的方式教学,是信息化硬件设备的一种。教师课上播放电子课件,辅以板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多丰富高效的硬件设备已被引入教学之中,不同种类的硬件设备支撑不同类型教学环境的建设,进而支持不同类型教学活动的开展,它们各有优势,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使用。
(2)软件平台。
软件平台运行在终端设备上,是数字资源的载体,是实现师生互动的纽带,也是实现课程多元评价的手段。从应用范围上,软件平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集成多功能的专门化“一站式”服务软件,比如Blackboard电子教育平台等网络教学云平台,这类平台的功能较为全面,教师可在平台上创建班级群,学生注册或扫码登录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移动设备上的教学服务,比如课程订阅、下发通知、推送微课视频和电子教案、留作业、在线测验和问卷调查等工作,应用这类平台,极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效率。但是这类平台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这类平台的接受程度不高,课下主动登录学习的积极性不够,教师在采用此类平台教学时需辅助其他方法来督促学生,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另一类平台是功能相对较为单一,但学生接受度很高的大众化社交软件,比如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此类软件在学生手机上的安装率近100%,通过此类软件推送教学资源,使用方便,学生易于接受,不足之处在于软件功能模块单一,不便于推送资源的分类存放,通知消息容易被“刷屏”,无法统计学生登录学习的痕迹等。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建议两类软件同时使用,相互辅助,取长补短,提高线上学习的效果。
(3)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是课本知识的全新呈现形式。随着视觉呈现技术的高速发展,仅仅采用书本作为知识传输的媒介已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多种数字化资源已在现代教学中被采用。其中,视频影像因技术成熟、呈现方式丰富、感官效果好而被广泛采用,也是信息化教学资源从素材到资源库再到慕课、微课逐步演进的重要支撑。
比如,作为国内比较成熟的慕课平台,中国大学慕课的注册用户已近900万,合作院校700余所,涉及的课程达到8700门,高等学校教师可以从此平台中选取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推送给学生学习,除此之外,优酷教育视频、网易公开课等平台也提供丰富的视频教学资源。另外,有些知识点可能无法在网络中找到合适的数字资源,教师可以自己制作,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数字媒体资源。除了微课视频,多种数字媒体已在信息化教学中开始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在应用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生对不同媒体的关注度是不同的,比如三维仿真就比图形图像的视觉效果要好得多,但随之开发的成本也会大幅增加,教师应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合理选择使用。
2.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
(1)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原则。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重在实用,重在为教与学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这种支持体现在为学习者提供认知探究、协作交流和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上。作为高等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评分指标中明确指出要“合理选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设施,系统优化教学过程”。针对高等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需要明确选择哪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但更强调的是信息化手段的选择应科学、合理、充分,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一味追求高端的信息化技术,而忽略了教育内容本身,不但是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而且也不利于信息化技术课堂的使用,不利于信息化教学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强调真实的工作情境、完整的工作过程,强调学生在复杂工作情境下的主体性发挥。因而,对于高等教育,信息化手段的设计与应用除了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把复杂工作现实转变为一种学生可以驾驭的学习情境,优化学习过程,增强学习质量。基于虚拟现实、三维仿真等技术的教学资源将突破原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现场的氛围和工作过程。同时,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我控制学习的能力较弱是高等学校学生不容忽视的特征,学习兴趣激发和参与度保持也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需要关注的,基于移动设备的碎片化在线学习不失为近年来高等学校使用较多、也较为合适的一种方式,与线下教学相互补充,促进学生学习。
(2)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分析。
硬件、软件和数字媒体资源的设计应从教学出发,硬件设施主要解决学生在哪学的问题,互联网及各种新型设备的普及应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软件平台的选择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体现的是怎么学的问题,能够为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及零散学习提供途径,也为更加及时、个性化的评价提供支持,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数字媒体资源更多地体现了教学内容以何种方式呈现的问题,不同媒体资源的使用应反映对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特征、制作成本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使得学习内容更加显性化、具体化、人性化。
①推进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基础条件。
信息化教学中涉及的三类资源中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的应用受限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其中,硬件资源是基础,软件平台是保障。近几年来,许多高等学校积极推进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在硬件资源上,不但实现了无线局域网的教室全覆盖,并且已经把学校的普通多媒体教室进行了升级改造,更新为“云端服务器+触控大屏”的“互动教室”,教师将电子课件、课程标准、教学视频等资源上传到云端服务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学校教室上课,直接从服务器下载教学资源即可,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触控大屏播放并任意编辑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在软件平台上,高等学校推广不同的电子教育平台,把电子教育平台的应用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指标,教师不但把所讲授课程的数字资源上传至平台与同学们共享讨论、实现学生在线学习和测试,毕业设计实践的部分环节也在电子教育平台上进行,节省了教师大量的宝贵时间,再辅助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不同信息化手段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②围绕课程需求的数字媒体资源开发。
数字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制作,应结合课程的知识点,选择最为适合的资源方式。动画、仿真、互动游戏、VR等资源制作难度较高,若非相关专业教师,需要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且开发周期普遍较长,教师不易把握。作为数字媒体中主要的一种呈现方式,微课视频因其制作简单、随手即拍、形式灵活、学生易于接受等特点而被广大教师所选用。初始接触微课的教师总觉得这是一种新的媒体呈现方式,需要专业的团队和设备完成制作。不可否认,专业设计团队制作的微课拥有更炫丽的感官效果,但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中对微课的需求呈现出碎片化、即时性、普及性的特点,外包制作因周期长、费用高、灵活性差,已不适用微课在教学中的普及开展。专业教师可以借用现有的工具自己制作微课,简单快捷,使用方便,以下为两种常见的微课制作方式。
一种是通过“手机+软件(如小影、抖音等)”的方式随手拍摄生成视频。教师一旦有了需求,不管是在办公室、家中,还是路上,都可以随手拍摄生成一段视频,还可以用软件自带功能完成添加片头、字幕、剪切、配背景音乐等编辑。用这类软件生成的视频,除了可以编辑之外,最大的好处在于生成的视频往往只有几兆,即便用4G网络推送也是很快的事,同时也免除了学生因爱惜流量而不愿主动观看微课的后顾之忧。
另一种是通过“计算机+录屏软件+麦克风”的方式制作微课。现在教师已广泛采用PPT讲授课程,在对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拆分后,教师一边播放PPT一边讲述,将单个知识点通过录制电脑屏幕来生成微课视频,若有需要,还可以通过爱剪辑或格式工厂进行视频的编辑,操作简单,画面效果好。这两种微课制作方式,方便教师捕捉灵感,可以在课程资源制作时普及应用。
【注释】
[1]林存华.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概念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1(10):47-51.
[2]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https://www.daowen.com)
[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唐铖,朱经农,高觉敏.教育大辞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6]唐铖,朱经农,高觉敏.教育大辞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7]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8]赵鹤龄.教学原则的性质和特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4):47-50.
[9]黄白.高校教学原则新探[J].河池学院学报,2018(1):87-92.
[10]范超.智慧课堂中个性化教学实现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11]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J].教育研究,2001(5):12-17.
[12]廖力.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从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13]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14]刘献君.个性化教育的十个观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8(9):1-7.
[15]肖希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16]托马斯·克伦普.数字人类学[M].郑元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7]姜淑颖.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18]崔璐.智慧教室课堂互动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19]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修订版)[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0]韩琴,周宗奎,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42-45.
[21]崔璐.智慧教室课堂互动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22]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等.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J].教育研究,1997(02):64-71.
[23]朱连召.未来课堂环境下互动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4]张平,苗杰,胡铮等.泛在网络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05):1-6.
[25]朱连召.未来课堂环境下互动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6]钟志贤.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心理学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1(06):30-38.
[27]祝智庭,顾小清.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8]何世杰.英语教学互动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4(06):93-95.
[29]徐显龙,王雪花,顾小清.智慧教室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及成效[J].开放教育研究,2017(04):112-120.
[30]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