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贺州瑶寨分布详情-贺州瑶族

贺州瑶寨分布详情-贺州瑶族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富川县对瑶区的行政管理是县下设都或排,都或排下在汉族地区称村,在瑶族地区称源,源下为瑶寨或自然村。今富川东北部的葛坡、麦岭一带在清代属八都,这里的瑶族称为畸零瑶。平地瑶占境内瑶族人口80%以上。钟山瑶族在清代主要分布于一十六都、六峒和上下二排等地。六峒在清代富川县东南、近大源山,由今钟山县城厢镇与富川柳家乡各一部分地区组成。

贺州瑶寨分布详情-贺州瑶族

1.富川县瑶寨分布

清代富川县辖现在的富川县和钟山县。现富川县“民人住中央,瑶人住两旁,富川立得好,两边白水流”[132]的民族村寨布局在清代就已形成。清代富川县对瑶区的行政管理是县下设都或排,都或排下在汉族地区称村,在瑶族地区称源,源下为瑶寨或自然村。清代全富川计有七都、八都、上九都、上排、下排和一十六都等六个都排,其中七都、八都和上九都全在今富川县境内,一十六都部分在今钟山县、部分在今富川县。

现富川县自明代以来,就形成了瑶汉杂居的局面。境内瑶族主要有高山瑶和平地瑶两种,平地瑶住于山麓平地,高山瑶集中聚居在县境西部的西岭山谷。

按清代光绪版《富川县志》记载,今富川县在清代共分为七都东山瑶、七都西山瑶、八都畸零瑶、上九都瑶和六岗瑶等五个支系。

七都是指今富川县的福利、新华、莲山、石家、柳家、古城、富阳、横山等乡镇全部和白沙、朝东二个乡镇的部分地区。

七都西山指七都与恭城交界的山区,主要包括今富川县柳家乡全部和朝东镇西部。七都西山瑶多为高山瑶,共有九源,也称七都西山九源。西山九源瑶村有部分在在今富川县内、另一部分在今钟山县内。在今富川县内的西山九源瑶村到清代晚期又分离出一个外八源,仍属七都。外八源主指今富川县柳家乡与恭城县三江乡交界地,于后山与恭城县界邻、由杨梅过岭后为恭城西乡。在今钟山县内的西山九源瑶村到晚清后则称为内八源,属一十六都。

一十六都在清代富川县西隅,与恭城县接壤。按当今地名,分属今钟山县两安、红花、花山、公安、牛庙等乡镇与富川县柳家乡相交地域。在今富川县的内八源瑶寨计有劳溪源、屯地、水源、茶源等。一十六都瑶族均为良瑶,清代早中期,这里民风特别和善,清代晚期至民国时,这里的瑶族多有学习星卜、卖药、游他方者,民风逐渐彪悍。

七都西山九源即鸟源、石鼓源、南源、神源、凤溪源、二九源、大围源、涝溪源、柳家源。南源现属恭城县,居于山麓、村落不大。石鼓源在今富川县朝东镇内,四村并居、山麓无险可恃。七都西山九源的瑶寨共26座,其中:

二九源负山而居,与凤溪源相犄角,二九源与凤溪源计有瑶户600余家,均系抚瑶,有瑶寨4座:二九、龟石岭、凤溪、大木。凤溪瑶寨在半山、进路甚险。

大围源居于山麓,为熟瑶,有瑶寨9座:牛头窟、马鹿口、上寨、塘胫、鸟冈、田坪、大寨、西塘、牛木头。

柳家源在今富川县城西南约20里的富川县柳家镇,全部瑶寨约有瑶户百余家,与大围源九寨瑶户数相当,均为良瑶、抚瑶。有瑶寨13座:车角源、黑石源、南洞、羊冲、新寨、伯源冲、下新寨、毛刀源、矮岭、长源冲、大石脚、大竹坪、杨梅冲。

今富川县的朝东镇、油沐镇、城北镇至富阳镇一带在清代为上九都,西与恭城县界邻,北至秀峰与湖南江永界邻。西山九源的鸟源、神源属于上九都。上九都各源瑶村有瑶寨49座,其中:

谷塘源高居土垄,人烟甚众,有瑶寨16座:社弯、大村、下井、栗冈面、围峰、杨家栗、坦头、狗尾、黄土坝、马鞍上、清脚、山下、冈脚、矮寨、倒水、三十五冈。

长塘源有瑶寨6座:进水弯、正涧、应山冈、社尾屯、大灵田、横山峡。

抵源(即鸟源)平原负山、北界永明、西北通恭城、村居约千余人,有瑶寨4座:大村、塘弯、塘下、岩口。

石狗源有瑶寨7座:蓝山、肖口、席上、老屋地、烂泥塘、白面山、鸭背岭。

橘母新田源有瑶寨5座:牛头脑、毛家、新田、石漕母、石苟源。

神源居于山麓、村落不大,有瑶寨4座:冲脑、竹源下、下栗、锡尾街。

大源位于富川城北镇,有瑶寨8座:上边江、一边江、火口冈、上林、石垒、野猪漯、白水漯、矮岭。(www.daowen.com)

七都东山瑶指分布在七都东面靠近湖南江华一带的瑶族,共有五源,均为平地瑶。五源即龙窝源、平石源、三辇源、沙母源和倒水源。五源共有瑶寨94座:

龙窝源指今富川县石家乡的龙湾村委。共有瑶寨11座:田平、塘弯、桥头、宅源、厥尾、刘家、五百岭、黄竹、六丈、洞池、清塘。

平石源指今富川县福利镇的浮田、务溪两个村委,村落甚多,或平源广野,或依水负山。有瑶寨25座:婆婆庙、饱洞、上香炉桥、下香炉桥、铜弯、顶门山、上塘城、下塘城、五人塘、大粟、石桥井、虎窟、老村、冈上、上长山、下长山、野猫弯、雨王山、山角头、密母岩、社山下、埋牛井、山子尾、袜子湾、牛岩。

三辇源指今富川县新华乡的东湾、井湾和大村三个村委,四面皆山,村落栉比而立,有瑶寨17座:茶源、白公祖、老村、弯子里、榜下、大村、四马栗、黄家村、东弯、独脚山、木龙、官塘面、砍竹弯、松树下、狮子背、木林头、箭锥树。

沙母源指今富川县新华乡莲山、盘坝和平源3个村委,村落甚多、或平源广野、或依水负山,有瑶寨25座:斗米冈、龙住、上坝、下路坪、老村、扼子下、梨脚、瓦窑、连山塘、周头坝、暖井、大门楼、鸭母榜、猫碑冈、黄土坝、矮石桥、胜寨、庄岭、犀牛坝、盘家坝、梅子弯、交椅弯、蔡家弯、石灵、东子山。

倒水源指今古城镇的庙湾村委,莲山镇的鲁洞、荆早和平江等村委。村落甚多,或平源广野,或依水负山,有瑶寨7座:金峒、米溪、土桥、黑牛路、下路溪、棉花地、鲁峒。

今富川东北部的葛坡、麦岭一带在清代属八都,这里的瑶族称为畸零瑶。其下有瑶寨4座:宅头源、关源、上洞、白金塘。有别于其它地方称源,畸零瑶称村。

2.钟山县瑶寨分布

今钟山县的瑶族分为平地瑶、过山瑶两支。主要分布在与富川、恭城、平乐相邻的两安、花山两个瑶族乡的沙坪、大江头、赤岭、莲花、黄竹、龙窝等30多个村寨。平地瑶占境内瑶族人口80%以上。因这里的男性瑶民喜欢头包红巾、女性瑶民衣袖和裤脚都用红布镶边、故又称为“红头瑶”或“红瑶”。钟山瑶族在清代主要分布于一十六都、六峒和上下二排等地。

一十六都在今钟山县的瑶寨有25座:小埠源、沙平、新寨、岩口、迥龙寨、横岭、龙窝寨、笠头、水竹、平江、朝东、大江头、黄竹、茅樟地、复船、桑地园、赤岭、莲花、北巢、大浪水、槽碓源、沙溪、大岷、三假、大庄。

上下二排包括今钟山县两安镇、红花镇全部和花山镇、燕塘镇的部分地区。这里多平地,田土肥沃,瑶村密布,以两安瑶族乡的莲花村最大。

六峒在清代富川县东南、近大源山,由今钟山县城厢镇与富川柳家乡各一部分地区组成。在城厢镇的有四峒:擎田、罗溪、罗旧、龟石,在柳家乡的有鳖溪(今碧溪山)、山坪寨二峒。六峒俱抚瑶。

3.清代贺县瑶寨

清代贺县瑶族人口较少。《平乐府志》称:“贺县瑶,西山、梅花、黄石十二冲共60余家。大桂山冲界苍梧、里松乡接江华、桂岭三处不过数家。”[133]

4.清代昭平县瑶寨

明万历四年(1576年)复建昭平县后,将全县划为九里半,即昭平里、马江里、招贤里、二五都、文化里、宁化里、恩来里、上五都、见龙里、王羌里。每里十排,唯王羌里仅五排,是谓半里。其中,今昭平镇、富裕乡、庇江乡、五将乡、仙回乡、文竹乡(辖七冲村)明为昭平里。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分昭平里增设仙回里,即今仙回乡,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土司黄仲拙在此筑仙回城。走马乡的走马以北属文化里,以南属昭平里。黄姚镇、巩桥镇明代分属见龙、文化、宁化里和上五都。樟木林乡、凤凰乡明为招贤里。马江镇、富罗乡、古袍乡明属马江里。北陀乡、九龙乡明设恩来里,九龙乡有白鸽、山秀、观音、盐洞、木皮、平恩、西豪、大赦、良佑等九条冲,俗称九冲,因冲的走势如龙,故称九龙,多瑶族居住。木格乡明归王羌里。

昭平县“里”的建置一直沿用到清代咸丰年间,昭平县瑶族清代主要分布在上五都的六排、七排(今钟山县同古乡与昭平县黄姚镇交界处)和恩来里的九冲(即今九龙乡)、家泽、藤峒、横冲、富冲、北陀和昭平里的古朝(属今富裕乡)、白石冲(属今文竹乡)、五将冲、庇江冲等地亦有散布。其中九冲东北有南峒瑶、西北有古皂瑶、岭祖瑶、立龙瑶和花州瑶,皆以山寨命名。如今昭平县瑶族主操粤方言的次方言昭平土话。只有瑶山、茅坪、七冲等闭塞山区内部交流时仍使用瑶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