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成果

中国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成果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城市时空间结构研究多以立足于本土、服务于城市建设的实证性研究为主体。中国城市的快速城市化与人口郊区化是并行的,通勤行为的分析是城市大尺度的时空结构研究的重要主题。时间地理学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介绍进入中国并被应用于中国城市研究,其旨在在考虑城市社会地理环境条件的前提下,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空间的制约角度来理解行为和其所处空间关系的研究分支。

中国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研究:基于时空行为视角的成果

中国城市时空间结构研究多以立足于本土、服务于城市建设的实证性研究为主体。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视角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沿袭城市化研究,对城市功能空间时空特性的深度思考;二是以时间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日常行为视角的城市时空特征分析。

中国城市的快速城市化与人口郊区化是并行的,通勤行为的分析是城市大尺度的时空结构研究的重要主题。通勤行为的空间格局是由城市地域中就业与居住的空间组织方式决定的,并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张艳等,2009)。学者对通勤行为及其所反映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分析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深圳等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基本特征(孟庆艳等,2006;周素红等,2005;李峥嵘等,2000),总结了通勤的空间结构模式(张艳等,2009)。

城市化所带来的商业空间结构的改变也可通过时空结构分析得以深化。仵宗卿等(2000;2001)从居民购物活动出发探讨了天津居民购物的空间特征和等级结构模式以及北京的商业空间模式。冯健等(2007)研究了基于认知距离的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王德等(2001)分析了上海消费者出行特征与空间结构的关系。柴彦威等(2004;2005)对深圳居民购物消费行为的时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深圳居民夜间消费的圈层结构、空间分异等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周素红等(2008)以购物行为为纽带来联系城市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分析了广州城市居民购物行为所揭示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发展演变动力机制。此类研究是从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城市化所带来的空间现象及结果。(www.daowen.com)

时间地理学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介绍进入中国并被应用于中国城市研究,其旨在在考虑城市社会地理环境条件的前提下,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空间的制约角度来理解行为和其所处空间关系的研究分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正在从“空间行为”、“例外行为”向“空间中的行为”、“日常行为”转变,无意识、非探索性的、反复空间的经验行为正在成为关注的焦点(柴彦威,2005)。传统上通常将日常行为划分为通勤、购物、休闲三大类不同活动目的驱动下的行为规律研究,但在近期的研究中,三大类活动背后的社会空间问题内涵逐渐得到挖掘。

其中,通勤行为研究注重与转型期城市空间的变化相关联,研究重点集中在城市居民职住分离(刘志林等,2009;周素红等,2006)、空间错位(宋金平等,2007)等方面,将通勤行为置于居住郊区化、城市空间扩展、土地利用变化等宏观背景之下;购物行为越来越注重个人行为选择的微观机理分析,基于活动分析法运用离散选择模型,考察购物出行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马静等,2009)、居住空间对家庭购物出行决策的影响(张文佳等,2009)、家庭成员内部购物行为的决策过程(张文佳等,2010)以及购物行为在休息日与工作日的决策差异(马静等,2011)等方面;休闲行为研究则更注重与居民生活质量相关联(许晓霞,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