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静宁堡寨:黄土记忆,木栅土墙建筑的历史遗迹

静宁堡寨:黄土记忆,木栅土墙建筑的历史遗迹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堡寨,是冷兵器时代用于军事防御的木栅土墙建筑,沿至现代,木栅营寨基本绝迹,唯见夯筑堡垒,星罗棋布于山塬梁峁之上,斑驳的“包浆”,显示着厚重的历史。静宁堡寨之建修,五代以前无考,北宋始见诸史册。自此而后,筑堡御敌遂屡见不鲜。其建筑规制以正方形最为常见,圆形堡次之,六边形和不规则形少见。相对于前者,此类私堡所占比例甚微。

静宁堡寨:黄土记忆,木栅土墙建筑的历史遗迹

堡寨,是冷兵器时代用于军事防御的木栅土墙建筑,沿至现代,木栅营寨基本绝迹,唯见夯筑堡垒,星罗棋布于山塬梁峁之上,斑驳的“包浆”,显示着厚重的历史

静宁堡寨之建修,五代以前无考,北宋始见诸史册。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为防止西夏连续不断的侵扰,陕西兵马钤辖知镇戎军曹玮建议朝廷,在西北边境大力扶持民间组织弓箭社,招募弓箭手,“人给田二顷,出甲士一人,及三顷者出战马一匹。设堡戍,列部伍,补指挥使以下”。自此而后,筑堡御敌遂屡见不鲜。康熙《静宁州志·山川》:“(静宁)东五里曰东山,即吴璘命子挺筑堡东山以拒金者也。”康熙《静宁州志·古迹》:“南四十里威戎城,宋所筑堡,金置为县者也”;“又三十里许夹河堡,或曰即璘复德顺,‘豫治夹河战地’处”……州志记载,静宁境内自明代起曾广设卫所,屯田养兵。先后建立平凉卫、巩昌卫、岷州卫、西固城卫、甘州中护卫、固原卫、韩藩安东卫等七卫,“凡附郭四围平川地亩灌溉可及者,俱属各卫”。而在其驻扎中心,必然要建立管理机构,于是营屯堡寨便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如张家寨(今红旗村张家崖)、朱清寨(今南关穆家堡子)、泥河寨(今城川乡小寨)、营屯寨(城川乡大寨)等等。

成化以后,鞑靼诸部侵占河套,屡次南侵,甚至长驱为寇于静宁、隆德诸处。出于边境安全考虑,成化五年(1469),静宁知州靳善令州民屯军,复修故堡五十一;弘治十四年(1501),知州阎重增修五十七,总为一百八堡。其各据要扼,各占形胜。嘉靖三十九(1560)年赵时春纂成的《平凉府志》静宁卷,即详列了这些堡名及所在里坊。清政权初建,社会稳定,许多旧堡废弃。康熙时“凡堡旧一百有八,今存七十有二”,三分之一倾圮湮没。随着同治乱起,太平盛世一去不再,陕甘宁青,几无完土。于是,筑堡自卫复又形成风气。村社聚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葺旧堡或另筑新堡,我县现存土堡,大多建于此时。不独静宁,西北各省筑堡史,大都经历了始于宋,兴于明,遍于清末的三段历程。(www.daowen.com)

笔者亲临过静宁和周边县通渭、秦安、庄浪等地的一些遗堡。其建筑规制以正方形最为常见,圆形堡次之,六边形和不规则形少见。一般墙体上为堆放礌石滚木的马道,外侧有女墙箭垛。墙外四角伸出“马面”,既加强堡子的稳固性,又可架设火铳,震慑来敌。堡子外围掘堑挖壕,堡内仓房、水井等生活设施俱全,为可靠的防御工事。有些地方碉堡庙院合二为一,如李店关堡内就建有东岳行祠,供奉东岳大帝雕像。神仙“入驻”堡内,既能极大提升村民的安全感,同时对迷信思想严重的流匪也能起一定威慑作用。通过对形形色色的土堡观察,笔者发现,村民们把碉堡建在离村较远的山头上,一来凭借陡峻山势,提高攻坚难度,二来吸引土匪视线,避免毁坏家园。同时从高处取土,低处筑墙,劳动强度大大减轻,效率大大提高。最后于堡中心留下一块墩台,高出堡墙,用于瞭望敌情,指挥民众作战。这些军事遗址,充分显示了冷兵器时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不可移动文物,极具考古价值。如果说,宋代、明代戍堡属于官方性质的话,清末乃至民国堡子则多属民间自筹自建而成。其一类为全体庄家所有,一旦有事,大家纷纷进堡躲避,团头社首组织壮丁登城守御。一类为地方富户独资雇人修建而成,庭院广厦,自成一统,全家老少生活其中。如红寺乡油葫芦沟吕家堡,堡门一砖到顶,十分讲究,门面有砖雕对联“宅近青山,眼底天然图画;门垂碧柳,村中不琢文章”,横批“耕读第”。如若歹人来犯,关紧堡门,高墙深堑,贼匪难入,或舍钱消灾,尚有回旋余地。豪强之家,自有武装团丁登埤守卫,零星蟊贼不足为虑。相对于前者,此类私堡所占比例甚微。

以下是静宁一些具代表性的旧堡遗址概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