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创立与发展

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创立与发展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家有关部门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极地研究所于1989年10月10日在上海正式成立。1990年1月5日,国家海洋局、南极委批复中国极地研究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明确筹建过渡期事业编制50名,设4个职能机构,2个研究室,1个极地情报资料研究中心。2003年1月20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中国极地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创立与发展

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根本任务是提升我国南极研究水平,因此必须要有专门机构统筹负责我国极地(重点是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即将开展南极考察工作,而国内尚未有相关研究机构,在此背景下,成立相关极地科学研究机构已成急需。

为适应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与研究事业的发展需要,经国家科委、国家计委批准,1984年决定在上海筹建中国极地研究所。在国家有关部门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极地研究所于1989年10月10日在上海正式成立。它是中国极地考察研究的中心,在成立之初其主要科研方向是开展富有南极特点、有重大科学价值的重点学科、极地资源和能源的考察研究,其主要职能如下[51]

研究中国的南极政策及极地科学考察长远规划,并对年度计划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进行具有南极特点的重点学科的考察研究;建立中国极地档案馆、中国极地情报资料中心,收藏、保管、归档和分析研究极地情报资料,编辑出版极地科学研究成果、文集和刊物,向全国提供服务;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考察;负责南极考察装备和仪器的研制、试验和储运。

最初,中国极地研究所的规模体量偏小,但随着中国极地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力量也逐渐壮大,其职责职能也逐渐扩大,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重。1990年1月5日,国家海洋局、南极委批复中国极地研究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明确筹建过渡期事业编制50名,设4个职能机构,2个研究室,1个极地情报资料研究中心。后来,随着中国极地事业的发展,中国极地研究所也不断发展壮大。1999年3月31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以下简称“破冰船”)划归中国极地研究所建制和实施管理。2002年1月25日,国家海洋局批复中国极地研究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将“雪龙”号、长城站、中山站的管理及其后勤保障职能划入该所。2003年1月20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中国极地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设立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长城”站考察业务部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事业编制由最初的50名增加到145名。2009年1月20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事业编制由145名增加到230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正朝着培养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极地科学研究和考察保障管理队伍,建设国际一流的极地研究中心迈进。

为了使南极考察队队员能尽快适应那里的恶劣自然环境,避免事故发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从事南极考察的各国都对考察队队员进行严格的训练。中国南极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有一个这样的训练基地。南极委参照国外经验,选中了冰雪之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亚布力滑雪场作为南极考察队队员训练基地。经国家计委批准,基地于1984年开始建设,1986年初建成。同年3月,中国第3次南极考察队首次在这里进行冬季训练。[52]以后每次南极考察队出发之前,都必须集中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南极知识、业务学习、南极环境的适应、滑冰、避难、纪律环境保护、卫生、救护及国际礼仪等。这为顺利开展南极考察,做好了思想动员,奠定了技能基础。

【注释】

[1]张九辰,王作跃.首次国际地球物理年与一个中国的原则[J].科学文化评论,2009(6):69-81.

[2]竺可桢.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组织和国际科学合作[N].人民日报,1957-02-19(7).

[3]新华社.春到南极 鸟儿歌声在荡漾 海豹冰上晒太阳[N].人民日报,1956-10-18(5).

[4]新华社.不顾南极严寒 冲破层层坚冰 苏联“鄂毕号”营救遇险日船[N].人民日报,1957-03-03(5).

[5]新华社.南极“和平村”一片和平气象 美澳科学家对苏联研究工作规模惊羡不已[N].人民日报,1958-02-09(6).

[6]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30.

[7]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30.

[8]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9]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3.

[10]同上。

[11]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12]同上。

[13]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544.

[14]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32.

[15]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16]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33.

[17]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18]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19]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36-38.

[20]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21]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22]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23]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49-50.

[24]同上,第50页。(www.daowen.com)

[25]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547.

[26]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27]同上。

[28]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29]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50-51.

[30]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62-63.

[31]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550-551.

[32]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70.

[33]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414.

[34]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418.

[35]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36]同上。

[37]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418.

[38]同上。

[39]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424.

[40]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41]同上。

[42]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79.

[43]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03-104.

[44]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45]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07.

[46]同上。

[47]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10-112.

[48]武衡.科技战线五十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559.

[49]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

[50]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93.

[51]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94.

[52]武衡,钱志宏.当代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