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际交流:雪龙探极与极地事业发展史

国际交流:雪龙探极与极地事业发展史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在国际科学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也获得突破,并逐步走向世界舞台。极地考察是一项国际事业,离不开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中国参加了南极条约协商会议、IASC会议等极地国际会议和条约,扎实开展双边与多边的极地合作与交流,同时积极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和帮助。由我国外交部、国家海洋局和我国驻乌克兰大使馆人员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2009年10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隆重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

国际交流:雪龙探极与极地事业发展史

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在国际科学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上也获得突破,并逐步走向世界舞台。2002年12月,《极地研究》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全文入网“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执行期一年。[85]2009年6月4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孙波研究员题为《甘布尔采夫山脉,南极冰盖起源与早期演化》的论文在国际科学著名刊物Nature上发表。[86]此前,中国学者已在Nature上发表多篇极地研究论文。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始终遵循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指导方针,坚持科学技术创新,探索极地奥秘,认知全球变化;坚持人类共同责任,开展国际合作,保护极地环境;坚持人类和平目的,管理极地事务,利用极地资源。极地考察是一项国际事业,离不开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中国参加了南极条约协商会议、IASC会议等极地国际会议和条约,扎实开展双边与多边的极地合作与交流,同时积极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和帮助。2008年6月,第31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和第11届南极环境保护委员会会议在乌克兰基辅举行。由我国外交部、国家海洋局和我国驻乌克兰大使馆人员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南极冰穹A站建设与运行全面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草案》。我国提出的“南极格罗夫山哈丁山特别保护区”及与澳大利亚联合提交的“南极阿曼德湾帝企鹅特别保护区”在此次会议上也顺利通过审议。中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逐渐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09年10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隆重举行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尹弘、挪威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诺和平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枢、刘振兴、汪品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等中央机关、当地政府部门、国外驻沪领馆、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社会各界嘉宾和即将启程的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代表参加了此次庆典活动,并参观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回顾展和极地科普馆。2009年11月20日,纪念中国极地考察2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极地考察工作提出要求。原国务委员宋健为座谈会发来贺信。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出席座谈会并致辞,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就我国极地事业25周年来的发展做了主旨发言。[87]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与科学研究事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展示了日益增强的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激励。在国际极地考察迅猛发展的大形势下,在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精神的鼓舞下,中国的极地科学研究和能力建设水平必将获得更进一步提高,在人类探索南、北极的历史上书写下中国极地考察的新篇章。

【注释】

[1]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大事记[Z].北京: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1999:138.

[2]赵宁.从“南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N].中国海洋报,2019-01-30(2).

[3]国家海洋局.2005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5:6.

[4]同上,前言。

[5]国家海洋局.2006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6:前言.

[6]同上,第12页。

[7]国家海洋局.2007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7:98.

[8]国家海洋局.2007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7:98-99.

[9]同上,第99页。

[10]同上。

[11]国家海洋局.2008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8:23.

[12]国家海洋局.2008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8:105-106.

[13]同上,第106页。

[14]国家海洋局.2008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8:106.

[15]同上。

[16]国家海洋局.2008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8:106-107.

[17]国家海洋局.2009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9:96.

[18]同上,第96-97页。

[19]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三十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183.

[20]新华社.胡锦涛致电对中国南极昆仑站的建成表示热烈祝贺[EB/OL].(2009-01-28)[2020-06-30].http://www.gov.cn/ldhd/2009-01/28/content_1216556.htm.

[21]苏建平.“中国南极昆仑站”——昆仑玉碑将在南极永久矗立[EB/OL].(2010-10-23)[2020-06-30].http://www.zhiduo.gov.cn/html/736/58872.html.

[22]国家海洋局.2009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9:97.

[23]国家海洋局.2009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9:前言.

[24]国家海洋局.2009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9:97.

[25]国家海洋局.2010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10:前言.

[26]国家海洋局.2010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10:101.

[27]同上,第101-102页。

[28]同上,第102页。

[29]国家海洋局.2007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7:前言.

[30]国家海洋局.2007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7:前言.

[31]同上。

[32]国家海洋局.2006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6:前言.

[33]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科研20年(1989—2009)[Z].上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2009:15.

[34]国家海洋局.2006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6:11.

[35]国家海洋局.2007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7:102.

[36]国家海洋局.2006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6:12.

[37]国家海洋局.2007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7:前言.

[38]同上,第18页。

[39]同上。

[40]国家海洋局.2007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7:102.

[41]同上,第100页。

[42]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编写组.PANDA计划简介[J].极地研究,2007(6):158-162.(www.daowen.com)

[43]国家海洋局.2008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8:107-108.

[44]北极问题研究编写组.北极问题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358-359.

[45]国家海洋局.2010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10:105.

[46]同上,第106页。

[47]国家海洋局.2010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10:106.

[48]同上。

[49]国家海洋局.2008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8:108.

[50]孙闻.中国10名“北极使者大学生科考团启程[EB/OL].(2008-02-28)[2020-07-18].http://news.sciencenet.cn/htm lnews/2008228153714938202326.htm l.

[51]孙闻.十名大学生入选“中国大学生北极考察活动”[EB/OL].(2008-02-16)[2020-07-18].http://news.sciencenet.cn/htm lnews/2008216225333281201360.htm l.

[52]国家海洋局.2010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10:100.

[53]同上。

[54]同上,第108页。

[55]国家海洋局.2010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10:125.

[56]赵建东.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总结大会在京召开[EB/OL].(2011-04-08)[20200811].http://news.hexun.com/2011-04-08/128587663.htm l.

[57]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足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20年发展纪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79.

[58]国家海洋局.2006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6:16.

[59]国家海洋局.2006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6:16.

[60]国家海洋局.2007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7:100.

[61]新华社.胡锦涛致信祝贺中国北极黄河站建成并投入使用[N].光明日报,2004-07-29(1).

[62]国家海洋局.2007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7:20.

[63]国家海洋局.2008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8:13.

[64]国家海洋局.2010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10:104-105.

[65]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足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20年发展纪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113.

[66]国家海洋局.2007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7:71.

[67]周豪杰.雪龙船升级改造工程顺利[EB/OL].(2007-05-22)[2020-07-18].https://tech.sina.com.cn/d/2007-05-22/14311520916.shtml.

[68]国家海洋局.2007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7:70-71.

[69]同上,第11页。

[70]国家海洋局.2008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8:83.

[71]国家海洋局.2009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9:78-79.

[72]国家海洋局.2009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9:17.

[73]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三十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145.

[74]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项目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建设项目[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5):67-69.

[75]国家海洋局.2006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6:10-11.

[76]国家海洋局.2008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8:15.

[77]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三十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65.

[78]国家海洋局.2006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6:9.

[79]同上,第11页。

[80]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考察三十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92.

[81]国家海洋局.2010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10:13.

[82]陈连增.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学基金,2008(4):199-203,247.

[83]国家海洋局.2006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6:8.

[84]同上。

[85]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足迹:中国极地研究中心20年发展纪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72.

[86]国家海洋局.2009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9:16.

[87]国家海洋局.2009年度中国极地考察报告[Z].北京:国家海洋局,2009: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