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研究》:史料、著作及档案调研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研究》:史料、著作及档案调研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Archives of United Board of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华中师范大学教会大学研究中心藏.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档案(缩微胶卷,简称AUBCHEA)[A].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SeriesⅣ-Box 108-303,1922-1923,1927-1928,1930,1938-194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研究》:史料、著作及档案调研

[1]Archives of United Board of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华中师范大学教会大学研究中心藏.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档案(缩微胶卷,简称AUBCHEA)[A].Yale Divinity School Library,SeriesⅣ-Box 108-303,1922-1923,1927-1928,1930,1938-1945.

[2]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档案馆馆藏.燕京大学档案[A].燕京大学.1924,1926,1937,1938,1940,1947-1950.

[3]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辅仁大学档案[A].1925,1937-1939,1942.

[4]山东省档案馆馆藏.齐鲁大学档案[A].齐鲁大学,1882-1951.

[5]福建省档案馆馆藏.福建协和大学档案[A].福建协和大学,1933-1934.

[6]福建省档案馆馆藏.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档案[A].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34,1940.

[7]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华中大学档案[A].No.48,206,223-224,314-316,401,458,559.

[8]申报[N].1919-1952.

[9]燕京大学校刊[J].燕京大学,Vol.5,No.7,1932.

[10]平西报[N].1932-02-14,1934-03-07,1934-03-14.

[11]燕京报[N].燕京大学,1933-03-16,1933-04-18.

[12]燕京新闻[N].燕京大学,1934-12-11,1935-01-31,1936-03-13,1936-05-01,1937-03-26.

[13]燕京新闻成都版[N].燕京大学,1942-12-19,1943-12-11,1945-05-23,1945-06-13.

[14]燕京半月刊[J].燕京大学,Vol.1No.1,1937-04-15.

[15]协大校刊[J].福建协和大学,Vol.29,No.1,1947-11-15.

[16]协大消息[J].福建协和大学,Vol.29,No.15,1934.

[17]协大学生[J].福建协和大学,1934.

[18]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册[G].福建协和大学,1941.5.

[19]齐大季刊[J].齐鲁大学,1932(12)-1935(6).

[20]金陵大学校刊[J].金陵大学,1948-09-30,1948-11-13.

[21]学务杂志[J].光绪三十二年八月.

[22]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二册 丙编:教育概况 上)[M].上海:开明书店,1934.

[23]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5]Chinese Christian Education—A Report of A Conference Held in New York City:Foreign Missions Conference of North America[C].April 6th,1925.

[2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7]Educational Review[J].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中国教育会),Vol.2,No.6,1909;Vol.3,No.7,1910;Vol.3,No.9,1910;Vol.4,No.9,1911;Vol.8,No.2,1916.

[28]中央日报[N].1931-06-03.

[29]中华教育界[J].Vol.18,No.6.

[30]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1]王国平,等.东吴大学史料选辑[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32]学府纪闻:私立辅仁大学[M].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

[33]学府纪闻:私立燕京大学[M].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

[34]张玮瑛,王百强,钱辛波.燕京大学史稿(1919—1952)[M].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2000.

[35]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上、中、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6]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M].蔡咏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7]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8]朱有瓛,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9]中央教科所教育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4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4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4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4]《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二卷1927-1949[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45]袁咏秋,曾季光.中国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及名家藏读传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6]刘廷芳.司徒雷登博士年谱[M].北京:燕京大学,1946.

[47]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沪江大学学术讲演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8]王光媛.抗战时期的华西协和大学[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总第九辑)(内部发行),1985.

[49]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燕大文史资料:第1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0]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燕大文史资料:第3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1]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燕大文史资料:第8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2]燕京研究院.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二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3]杨学为,朱仇美,张海鹏.中国考试制度史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92.

[54]杨学为.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5]东吴大学上海校友会,苏州大学上海校友会.东吴春秋:东吴大学建校百十周年纪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

[56]邓定人.中国考试制度研究[M].上海:民智书局,1929.

[57]于信凤.考试学引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58]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9]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0]杨学为,廖平胜.考试社会学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1]杨学为总主编.中国考试通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2]刘海峰,等.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3]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4]刘海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5]张亚群.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6]郑若玲.科举、高考与社会之关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7]杨智磊,王兴亚.中国考试管理制度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68]杨李娜.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9]胡向东.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70]唐滢.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1]王立科.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2]程凯,王卫东.考试社会学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73]贾非.各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74]康乃美,蔡炽昌.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5]陆震.中外学校教育考试制度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6]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7]沈兼士.中国考试制度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

[78]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79]高时良.教会学校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80]吴洪成.中国教会教育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1]吴梓明.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82]吴梓明.基督宗教中国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3]刘家峰,刘天路.抗日战争时期的基督教大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84]德本康夫人,蔡路得.金陵女子大学[M].杨天宏,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85]队克勋.之江大学[M].刘家峰,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86]郭查理.齐鲁大学[M].陶飞亚,鲁娜,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87]黄思礼.华西协合大学[M].秦和平,何启浩,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88]柯约翰.华中大学[M].马敏,叶桦,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89]罗德里克·斯科特.福建协和大学[M].陈建明,姜源,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90]文乃史.东吴大学[M].王国平,杨木武,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91]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2]张宪文.金陵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3]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94]王国平.博习天赐庄——东吴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95]王国平.东吴大学简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96]孙邦华.会友贝勒府——辅仁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97]张安明,刘祖芬.江汉昙华林——华中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98]孙海英.金陵百屋房——金陵女子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99]谢必震.香飘魏歧村——福建协和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00]张丽萍.相思华西坝——华西协合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01]黄涛.大德是钦:记忆深处的福建协和大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102]徐以骅.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www.daowen.com)

[103]徐以骅,韩信昌.海上梵王渡——圣约翰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04]徐以骅.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5]张连红.金陵女子大学校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6]徐乃乾,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编.北京辅仁大学校史1925—1952[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07]熊月之,周武.圣约翰大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8]徐海宁.中国近代教会女子大学办学研究——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9]阎玉田.踞柝津之阳——天津工商大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10]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1895—1949)[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111]陈国钦,袁征.新史学:瞬逝的辉煌岭南大学六十四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112]辅仁大学校友会编委会,《风云录》编辑组.风云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13]Jerome Oetgen.北京辅仁大学创办史:美国本笃会在中国(1923—1933)[M].张琰,译.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

[114]辅仁大学校友会.辅仁往事:1—5辑[M].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2006—2010.

[115]华西史编委会.华西医科大学校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116]《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二卷1927—1949[G].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117]《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科学与人生观[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118]汪文汉.华中师范大学校史1903—1993[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19]汪征鲁.福建师范大学校史: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120]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121]章开沅,马敏.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122]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123]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4]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5]田正平.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126]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27]王聿均,孙斌.朱家骅先生言论集[G].台北:台北近代史研究所,1977.

[128]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29]史静寰.狄考文和司徒雷登在华教育活动[M].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130]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西方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131]史静寰,王立新.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132]程斯辉,孙海英.厚生务实 巾帼楷模——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33]王运来.诚真勤仁 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34]孙邦华.身等国宝 志存辅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35]李跃森.司徒雷登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136]金一虹.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37]罗义贤.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138]丹尼尔W.费舍.狄考文传[M].关志远,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9]陈垣.陈垣全集(全23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140]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M].常江,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141]石建国.卜舫济传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42]张亚群.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143]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M]//陈独秀著作选: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44]陈明远.那时的大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145]陈远.消逝的燕京[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146]阿·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47]邓立.吴阶平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48]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49]傅林.百年回眸:中国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50]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51]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152]郝平.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3]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54]侯仁之.我从燕京大学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55]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6]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157]黄宇红.知识演化进程中的美国大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8]惠世如.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159]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0]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161]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162]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63]李良明,申富强.韦卓民年谱[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64]李天纲编校.万国公报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65]李湘敏.基督教教育与近代中国妇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166]李子迟.大学史记:近代中国的那些大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0.

[167]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168]刘少雪.中国大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169]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70]胡斯都·L.冈察雷斯.基督教思想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71]劳伦斯A.克雷明.美国教育史(3)[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2]明妮·魏特琳.魏特琳日记[M].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7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74]穆子月,许毕基.大学校长记:那个年代的大学校长们[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0.

[175]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发展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76]孙岳.吴贻芳纪念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177]谭双泉.教会大学在近现代中国[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178]陶飞亚,刘天路.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179]陶飞亚.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80]陶飞亚.基督教大学与国学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181]杨天宏.基督教与民国知识分子:1922—1927年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82]王炳照主编.吴霓,胡艳编写.中国古代私学与近代私立学校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83]王昊.近代中国大学校长的文化选择[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184]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85]吴雷川.基督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86]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李宪堂,侯林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87]纽曼.大学的理念[M].高师宁,等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

[188]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89]张荣芳.近代之世界学者——陈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90]张书丰.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91]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92]郑连根.昨夜西风:那些活跃在近代中国的传教士[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193]周一良.毕竟是书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194]邹韬奋.经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195]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96]Christian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China[M].New York:E.P.Dutton,1923.

[197]Committee of Reference and Counsel of the Foreign Conference of North America[M]//Christian Education in China,New York City,1922.

[198]CRESSY E H.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M].Shanghai:China Christian Educational Association,1928.

[199]FENN W P.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anging China:1880—1950[M].Grand Rapids: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76.

[200]PEAKE G N.Nationalism and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M].[s.n.],1932.

[201]RIDDER-SYMOENS H De.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ies in Europe(Vol.Ⅰ):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202]TWISS G R.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China[M].[s.n.],1925.

[203]Yenching University and Sino-Western Relations(1916-1952)[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