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引人注目的文化宝藏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引人注目的文化宝藏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清安韩馨远一九二一年,天津出现了第一个体育用品工厂,这就是利生工厂。在当时,它也是中国最早制造体育用品的工厂之一。进入三十年代,它就改称为利生体育用品工厂,而闻名全国了。产品畅销,声名远扬,业务活跃,孙润生的经营信心更强,决心向体育用品工厂扩大发展,并聘宁绍清担任厂长。孙润生自己把守质量关,不合格的不准出厂,或说明情况削价出售。利生正是以这种经营的特色,博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称赞。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引人注目的文化宝藏

李清安 韩馨远

一九二一年,天津出现了第一个体育用品工厂,这就是利生工厂。在当时,它也是中国最早制造体育用品的工厂之一。初期,这个工厂专制篮球,后来随着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产品逐渐增加,从篮球发展到足球排球羽毛球以及铁饼、标枪双杠、吊环、木马等体育器械。进入三十年代,它就改称为利生体育用品工厂,而闻名全国了。现在这个有六十年历史的体育用品工厂,经过不断努力和革新,球类质量都达到国际标准,远销亚洲、非洲、欧洲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闻名世界体育界的体育用品工厂。

利生的创办人孙润生,一八八五年出生在河北省献县一个贫寒人家,幼年随父逃荒到天津。其父谋得美国基督教公理会的杂役差事,润生稍长,在父亲的影响下,参加了基督教,并到教会学校读书。当时,教会学校普遍开展从外国传入的球类和田径体育运动,润生对此很有兴趣,经常参加活动。民初,他从通州教会学校协和书院毕业后,又回到天津,便在南开学校做了音乐教员兼教英文。他读书时,已经注意到篮、足、排球都是外国进口货;做了音乐教员后,他越发感到进口货昂贵,一只篮球竟卖三、四十元(银元),如果自己制造,既可堵塞漏巵,又有利可图,一举两得。于是,他一面教音乐,面研究制球技术,买来各种新球、旧球、破球,拆线解剖,琢磨针眼和缝皮技术。有时把旧皮片换成新皮片,有时全用新皮片,反复做拆缝试验,自己终于可以缝制新球了,这才决定开办制球工厂。

一九二一年,孙润生已在南开学校做了九年教员,断然辞去这个职务,拿出自己的几百元积蓄,在自己的家里办起一个利生工厂,实际是一个手工作坊,专门缝制篮球。他开办这个作坊也得到张伯苓校长的支持,据说当时他离开南开学校时,张伯苓校长曾多付给他几个月的薪金。取名“利生”何意?孙润生自拟一付对联挂在屋里:“利应社会需要,制造体育用品;生为人身健康,畅销运动器具。”取上下联第一字,即为“利生”。

初期,利生做出的篮球,质量并不好,但售价低廉,依然畅销。对这一点成绩,孙润生是不满足的。他知道如果不提高质量,利生既无能力与外国货竞争,也将无法存在下去。利生创业初期,里外只有一把手,采购、制球、推销都由孙润生承担,没有钻研篮球质量的时间。半年之后,他招来了两个徒弟,把缝球技术教给他们,自己腾出手,专门研究如何提高篮球的质量。

篮球的圆度、直径、重量、弹跳力都有规定,还要讲求给人以灵敏的手感,即触手之后,感觉出是篮球而不是别的东西。在使用过程中,球形不能走样,重量不能增减,弹跳不能忽高忽低。保证这些要求,实现的关键在于球革。利生使用的球革是在市场买进的一般皮革,有的厚薄不匀,制成篮球以后,弹跳高低不稳;有的皮革伸涨力未饱和,制成球后使用不久,球便走形。孙润生买来皮革,自己加工,用擀面棍擀,用鎯头砸,求得皮张厚薄均匀,伸涨力饱和。但要彻底解决问题,只有自制适合制球的皮革。为此,孙润生每周两次到北京燕京大学制革专科旁听,他决心自己掌握制革知识,突破球革这一难关。经过一段时间,他比较地懂得一些制革的技术,便请来直隶工业学校制革科的毕业生王学敏做技术员,在利生工厂建立了制革部,按照自己的设计生产球革。一九二八年又请来留美专攻制革的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生齐守愚到厂,任制革工程师兼副厂长。孙、齐、王三人密切合作,改进球革的质量。他们自己设计制造了轧皮机、抻皮机,并从市场购进挤水机、速干机、大转鼓等制革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篮球的质量从此有显著提高。天津、北京、保定、唐山等地的学校和篮球爱好者争相购用,利生的名气大震。正因为能自制质量较好的球革,所以利生的产品又由篮球发展到足球、排球,而且同样受到各地体育界的欢迎。产品畅销,声名远扬,业务活跃,孙润生的经营信心更强,决心向体育用品工厂扩大发展,并聘宁绍清担任厂长。

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是利生大步向体育用品工业进军的年代,也是利生的极盛时代。这时,利生的产品除篮、足、排、羽毛球外,还增添了铁饼、标枪、双杠、木马、吊环等体育器械,承制各种运动鞋、袜和服装,承包建造各学校体育场和体育馆工程。如天津北站外的河北省体育场、天津耀华中学体育馆、天津水产学校游泳池、天津培才小学儿童游戏场等,都是利生设计或修造的。

利生从一九二一年开办到一九三六年极盛时期,曾两次扩大厂房。先由孙润生的家里迁至河北五马路,最后在河北昆纬路购地二十多亩,盖房二百多间。厂内设制革、制球、制鞋、木工、棉织、营业、函购等七个部。职员、工人发展到二百多人。在天津的营业部有两处,一处在旧城厢东马路,一处在法租界天增里(今和平路与哈尔滨道交界处)。经营体育用品九大类:球类、田径类、游泳滑冰类、鞋袜类、服装类、室内运动类、室外运动类,体育书籍类、体育建筑工程类。以球类为主,占总产值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以体育器械为辅,占总产值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球类的每日产量由六、七个提高到一百六、七十个。每年全部产品营业额四十万元左右,平均利润百分之五十左右。产品远销黑龙江、辽宁、吉林、新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以及香港新加坡等地。南北各大城市和南洋都有代销店。北京是主要销地,派专人开设志同体育用品公司和同来商行两个直属分号。

在十五年之内,利生能如此迅速的发展,这与孙润生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利生是孙润生独资创办,并自兼厂长。对这个企业,孙润生是十分爱护的,事无巨细,他都亲自过问,决不当“甩手掌柜”。怎样才能办好一个工厂?孙润生认为,必须产品赢得社会信誉。因此他千方百计提高球革的质量,还把自己由外行变成内行,亲自指挥工人生产合乎国际标准规定的各种球类。制造田径赛的用具和其他体育器械,同样保证质量,以取信于用户。孙润生自己把守质量关,不合格的不准出厂,或说明情况削价出售。出了厂的产品,用户若发现不合规格,可以随时退换。利生正是以这种经营的特色,博得广大体育爱好者的称赞。

为了推销产品,利生采取免费送货上门的办法。他们把篮、足、排球赠送给天津、北京等地著名大、中学校以及提倡球类运动的各地基督教青年会,请试用并提意见。每当召开全国运动会时,利生也必送上篮、足、排球和田径赛的器具,请选用并给以鉴定。

一九三一年,出席世界运动会的中国篮球队指导董守义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介利生生产的球类:“中国国际球类比赛场中,所用球类素采用欧西各国出品,及利生工厂经多时研究,所以篮球足球等类,较之欧西名厂出品无分轩轾。在天津万国篮球比赛及华北球类比赛中,以该厂出品几经考验,认合标准,即正式采用该厂之球,作为比赛之用。在中国球类由西人认为合格采用者,利生工厂实开最先记录也。”

一九三一年,华北篮足球比赛会筹备处致函利生工厂称:“本届华北篮足球比赛会所用之篮足球,业经敝筹备会之决定,采用贵厂出品,盖以品质优良,且大小重量均合规则。兹特函请贵厂先期将最上品足球六个、篮球五个送下,以便选用。”(www.daowen.com)

一九三三年,第五届全国运动大会筹备委员会致函利生工厂称:“贵厂慨赠运动用品及球类,均经大会选用。关于质料、尺寸、重量,悉合比赛规则。大会对此,极为满意。”

一九三五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函索利生“篮球二十只,以便应用。”

一九三五年,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举办室内篮球赛,从开始到结束,七十四个球队,使用利生一个篮球达二百六十三场次之多,而该球依然圆整如新

利生不但积极提高各种类球的质量,积极推销各种球类,它自己还成立了篮球队、足球队,经常在天津参加各种比赛,提倡球类运动。

利生的球类所以能够畅销全国和南洋等地,除了质量优良,符合标准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孙润生在经营过程中,注意研究分析市场销售各种球类的情况,制造适应各种自然环境不同地区和体力与经济条件不同用户的多种型号球类,而不是主观、盲目地生产一两种型号球类,使用户没有选择的余地。例如篮球,高档品有全运号标准篮球与B2标准篮球两种,适用于著名球队、运动会,每只售价十元。通用标准篮球四种,其中B6篮球,因球革油性稍大,颜色略浓,适于南方潮湿地区使用。还有专门供应乡间中小学及女子使用的经济篮球多种,体量稍小,工料不差,每只售价最低三元五角,最高七元。足球分为国家体协审定承认的标准球四种,军队和大学练习使用的经济标准球四种,专门供应中小学生使用的廉价球四种,每只售价二元五角至五元。排球也有五种,多销售于南方各地。学校、机关、团体购球,一律给以九折优待。

孙润生在经营方法上,费尽心机迎合顾客需要,同时又会钻营取巧。他利用基督教会、教育界、工商界的私人关系,在国内和南洋等地,为利生妥觅代销店,推销利生产品,给以七折或七五折优待,这样还是比直接派人驻地推销节省开支。利生本是孙润生独资经营,资金有限,他便大量吸收基督教会的经费和私人资金作存款,灵活周转,从未感经济拮据。利生设立函购部,对各地代销店和用户都是先付款后发货,间隔期短者一周,长者两三个月,利生藉此无息利用货款,便于资金周转。截至一九三五年,利生的资金由初创时的几百元积累到二十万元(法币)。

一九三七年七月,日本占领了天津,民族工商业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利生自然也不能幸免。首先是皮张被军方征用,断了球革的来源。一九三八年,日寇又以伪联币十五万八千元强购了利生的厂地,利生被迫迁往河北五马路旧址,制球部停工,只维持木工部开工,生产一点网球、羽毛球拍,向南洋一带出口。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南洋销路也断绝。最后,全厂留下十余人看摊。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利生收回在河北昆纬路的厂房,职工陆续回厂,恢复了生产。但因国民党发动了内战,利生的业务无起色,遂又压缩产量,裁减人员。一九四九年天津解放时,利生有职工九十人左右,恢复了制革、制球、木工三个车间,但球类产量不到解放前最高产量的一半,体育器械亦如此。

一九五五年,实现公私合营,人民政府决定把天津春合体育用品厂的制革制球部分连同工人和一些制球的小工厂合并到利生;利生的木工制造体育器械部分和工人合并到春合。利生专门制球,春合专门制造体育器械。

现在利生的球类产量,每月近七十万个,较解放前提高了十倍多。职工六百五十人,增加了三倍多。它的突出成绩是各种球类质量,都达到国际标准。国际篮球和足球联合会分别承认中国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厂出产的篮球与足球均为标准球。在国内从一九六八年至今,全国性、地区性的球类比赛,都指定使用利生的球。利生的球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出口,先销非洲、东南亚一带等五、六个国家,后扩大到澳洲、欧洲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九七九年出口各种球类四十多万个,估计一九八〇年将达到五十万个。一九七九年全国球类评比,利生的足球被命名为梅花金杯足球,获得金牌奖。

(乔家钧、王槐荫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