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末清初大变局:边关将领誓死坚守,孙承宗被活活勒死

明末清初大变局:边关将领誓死坚守,孙承宗被活活勒死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边关驻防的将领除镇守宁远城的袁崇焕坚持不听从他们命令外,其他的各个城镇的防守都被撤销,因而使得孙承宗的数年心血毁于一旦,明朝在山海关及其关外的军事形势也于顷刻间陷入了一场新的危机。大凌河失守,引起了明廷内部的互相倾轧,“廷臣追究筑城非策,交章论禾嘉及承宗”。崇祯帝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3 天后,高阳城破,孙承宗被俘,他因为坚持气节拒不肯投降,最后被活活勒死。

明末清初大变局:边关将领誓死坚守,孙承宗被活活勒死

孙承宗提拔选用了袁崇焕等一大批忠正耿直的文武人才,使得明军的边防更加完备。“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且整个形势变得越来越好。正当孙承宗坚定意志想要振兴明朝的时候,却受到了来自魏忠贤的打击。

孙承宗功高权重,誉满朝野。魏忠贤为长久把持朝柄,一心想把孙承宗也拉到自己一边,故多次对其进行试探,但均遭到拒绝,魏因此而怀恨在心。天启四年(1624)十一月,孙承宗西巡至蓟、昌,上奏皇上请求在十一月十四入朝庆贺万寿节,并面禀一些机密大事。魏忠贤听到这个消息,害怕孙承宗会以“清君侧”的名义,带领士兵诛杀自己,特别恐惧,“一边痛哭着一边绕着皇帝的床跑动,使得皇帝也被他感动了”,当即命内阁拟旨,以“无旨擅离,非祖宗法”为名,令其返关。孙承宗无奈,只好返回。事后,阉党利用这件事攻击孙承宗“拥兵向阙,叛逆显然”,但熹宗没予理会。

天启五年(1625)八月,柳河之败导致了孙承宗的去职。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刘伯溉的话,派遣军队渡过柳河,偷袭耀州,不幸中了敌军的埋伏,大败而归。阉党借机小题大做,围攻马世龙,并参劾孙承宗。孙承宗一怒之下,接连向皇上呈上两份奏折,请求罢免自己的官职,并于九月辞官后回到了家乡。

孙承宗辞官以后,兵部尚书高第出任辽东经略。高第是文人,既不懂军事,也没打过仗。高第一开始上任,就完全背离孙承宗的军事部署,下令将宁锦防线拆除并撤销。在边关驻防的将领除镇守宁远城的袁崇焕坚持不听从他们命令外,其他的各个城镇的防守都被撤销,因而使得孙承宗的数年心血毁于一旦,明朝在山海关及其关外的军事形势也于顷刻间陷入了一场新的危机。由于以袁崇焕为首的广大将士的浴血奋战,才使明军在天启六年(1626)正月、天启七年(1627)五月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挡住了后金的猛烈进攻,从而不仅使宁锦防线经受住战争的考验,且使明朝避免了由于高第的错误军事决策而导致的军事大溃败。(www.daowen.com)

崇祯二年(1629)时,皇太极率领大军避开宁锦防线,假装想要从内蒙古进攻,却突然从喜峰口突入关内,并相继攻克了遵化、迁安、滦州、永平,目标直指北京。此外,皇太极还成功地实施了一个反间计,使崇祯帝囚禁并最终杀害了袁崇焕。明朝廷顿时乱作一团,而袁崇焕的下狱,又导致军心涣散,将士东归。在此危难之际,明廷再次起用孙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统筹全局。孙承宗首先晓以大义,安定了军心。然后调整各路军队的关系,统一行动,经历了几个月的艰苦作战之后,取得了“遵永大捷”,并在崇祯三年(1630)五月份,将后金军队驱逐出了明朝的领域

孙承宗再任辽东经略后,仍坚持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强宁锦防线,决心重筑被高第毁弃的大凌河、右屯二城。崇祯四年(1631)七月,孙承宗令祖大寿等率兵4000 守大凌河,又征发1.4 万人筑城。在八月六日,开始筑城不过20 天左右,大凌河的城墙刚刚才修完,雉堞也只修完了一半,后金的部队突然重新来到城下,并于当天开始围城,明军仓促闭门拒战。“承宗闻,驰赴锦州,遣吴襄、宗传往救”。但宁远巡抚邱禾嘉“屡易师期,传与襄又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到十月份,大凌河已经被整整围困了3 个月,守城的士兵到了弹尽粮绝而又没有支援的恶劣境地,祖大寿假借投降之机,逃回了锦州,大凌河再一次被敌人摧毁。大凌河失守,引起了明廷内部的互相倾轧,“廷臣追究筑城非策,交章论禾嘉及承宗”。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崇祯帝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深入内地,并于十一月九日围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与之血战。3 天后,高阳城破,孙承宗被俘,他因为坚持气节拒不肯投降,最后被活活勒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