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晁错的削藩策与吴王濞的清君侧:《秦汉韬略》揭示的重要策略

晁错的削藩策与吴王濞的清君侧:《秦汉韬略》揭示的重要策略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吴王濞为首的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幌子,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公然武力对抗中央王朝,险象环生。但此时,景帝在晁错的劝导下,决心已定,开始实施一连串的“削藩”。晁错的“削藩”与贾谊的“众建诸侯”有着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实力,以便于控制。

晁错的削藩策与吴王濞的清君侧:《秦汉韬略》揭示的重要策略

景帝时吴王等诸侯的反形逐渐显露,被景帝称为“智囊”的御史大夫晁错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向景帝上《削藩策》削藩。以吴王濞为首的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幌子,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公然武力对抗中央王朝,险象环生。

1.晁错的削藩策

晁错在上呈景帝的《削藩策》中指出:“昔高帝初定天下,兄弟少,诸子年幼,大封同姓为王。所以庶子刘肥为齐悼惠王统辖齐国七十二城;庶弟刘交为楚元王统辖楚国四十城;兄长的儿子刘濞为吴王统辖吴国五十余城。这三个诸侯国,占有了全国一半的土地。今吴王因为他的太子被杀,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按古法应当诛,文帝不忍心,赐他几杖,恩惠够厚的了。吴王不改过自新,反而更加骄横放纵,公然就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惑天下亡命之徒蓄谋叛乱。今削他的封国他要反,不削也要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书·荆燕吴传》)晁错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看到了吴王三十年来苦心经营,只待时机成熟,便要谋反。与其坐待其准备作乱,不如先发制人,削弱其力量。

景帝把晁错“削藩”的建议交给公卿、列侯和宗室讨论,大家都不敢贸然发表意见,只有外戚窦婴反对“削藩”。但此时,景帝在晁错的劝导下,决心已定,开始实施一连串的“削藩”。楚王刘戊,因薄太后服丧期间留女子在服舍同宿,削其东海郡;赵王刘遂有罪,削其常山郡,胶西王刘印在执行政府卖爵事件中,舞私欺诈,削其六个县。

晁错的“削藩”与贾谊的“众建诸侯”有着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实力,以便于控制。但两者相较而言,前者较后者更加急进一些,当与吴国谋反已迫在眉睫的危急形势有关。

2.吴王濞的“清君侧”

吴王刘濞,是高帝刘邦兄长之子,在于定黥布的叛乱中表现得勇猛善战。刘邦担心吴地百姓轻悍,不好管理,便以刘濞为吴王。分封完毕后,刘邦召见了刘濞,见其面有反相,有些后悔,但臣下都已知之,不好改动。于是刘邦抚其背说:“汉立国五十年后东南有乱,难道会是你吗?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刘濞顿首曰:“不敢。”

吴国是刘邦所封同姓王中仅次于齐国的第二个大国,“王三郡五十三城”。吴境内豫章郡有一座铜山,盛产铜矿,刘濞招罗天下亡命之徒,开铜山矿铸钱,一时“吴钱”遍天下。而且吴国东临大海,刘濞又派人煮海水产盐。因而吴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诸侯王国中的首富,其经济实力可以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www.daowen.com)

文帝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入京朝见,与皇太子刘启(日后的景帝)聚饮赌棋。吴太子素来为吴王所骄纵,性格轻佻,凶悍。在与刘启争输赢时,吴太子态度恶劣又出言不逊。刘启一怒之下,拿起桌上的棋盘掷向吴太子,不小心正中要害,打死了吴太子。文帝下令把吴太子的尸体运回吴国安葬。刘濞得知自己宠爱的儿子是被皇太子打死的,大怒,说:“天下一家,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派人把尸体运到长安下葬。从此后,吴王刘濞对中央产生了怨恨情绪,声称有病,而不按时朝见。文帝知其是因为儿子的缘故,于是责问吴国派来的使者。使者言:“天子审察臣下私情,像察见渊中鱼一样,臣下会忧患生变,不祥。”即是说君主太过精明,洞察到臣下的一言一行,反而会激臣下生变。于是文帝采取怀柔政策,放吴使者回国,赐给刘濞“几仗”,准许其不朝见。

吴王因文帝的怀柔政策,而打消了仓促起兵的念头,但其与中央政府对抗的野心并未因此消除,而是更加处心积虑地准备作乱。吴王因境内拥有可铸钱的铜矿,与百姓的生活必需品食盐,特许百姓不缴纳任何赋税,中央政府到吴国征兵役,吴国便替百姓出钱雇人代为服役。而且逢年过节,吴王亲自慰问境内有名望的人,大加赏赐百姓。吴王还包庇各地逃来的罪犯,不许中央政府及其他诸侯国入境搜捕。

吴王刘濞在其三十余年的统治中,坚持不懈地采取上述策略笼络民心,积蓄力量,为其叛乱作准备。

景帝即位后,吴王痛恨其打杀吴太子,不臣之心更加昭然。特别是中央政府一连串雷厉风行地削减封国土地,使吴王刘濞认识到其锋芒迟早会指向自己,于是刘濞下决心起兵叛乱。但吴国虽然国富民强,如以东南一诸侯国起兵,仍显势单力孤,于是吴王在诸侯王中搜寻自己的同盟者。首先,吴王派使者游说“好兵,诸侯皆畏惮”的胶西王刘印。刘印此时正因失去六县,而同中央产生了敌视情绪,双方一拍即合。胶西王又联合了齐、菑川、胶东、济南、济北、楚、赵几国,约定共同起事。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中央削去吴国会稽、豫章二郡的诏令下达后,吴王刘濞诛杀中央所置官吏,起兵叛乱。胶西、胶东、济南、菑川、楚、赵六国也同时发兵响应,齐王刘将闾突然后悔,紧闭城门,拒绝行动,济北王刘志也被中央所置的郎中令劫持,不得响应。

吴王刘濞起兵,动员了全吴的武装力量,规定上到六十二岁,下至十四岁的男子全部从军,并以重赏激励叛军将士。吴国的军队从广陵(今江苏扬州)出发,西渡淮河与楚军会合后,吴王刘濞发表了一份公告,通报天下诸侯王:“以汉廷有贼臣晁错,无功于天下,却侵夺诸侯之地,使官吏弹劾、审讯和治罪,专以侵辱诸侯为事。对刘氏骨肉不以诸侯之礼相待,拒绝先帝功臣,进任奸人,扰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意志松懈,不能省察。我欲举兵诛晁错,谨闻指教。”

在这份公告中,吴王提出了发兵的原因是“贼臣错……欲危社稷”,发兵的目的也仅限于“诛晁错,清君侧、安定社稷”,可谓一项高明的策略。因为古代中国社会中,统治者竭力宣扬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于百姓头脑中,谋反则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号召力,所以叛乱者总是要为自己寻找一个兴兵的借口。刘濞提出了“清君侧”的策略,使自己不仅摆脱了叛乱者的形象,而且以一副为国忠君的面目出现,既为起兵找到了借口,又能号召天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麻痹景帝的警觉,真是一举而三得。后世许多叛乱夺权的时代,如隋朝李渊以诛宇文化及而起兵长安,朱棣以诛黄泰、齐子澄起兵于燕,打出的都是“清君侧”的旗号。然而,同吴王刘濞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所“清”者往往不是“君侧”,而是“君”。于此,景帝心下应当明白,可惜景帝一时彷徨幻想,听信袁盎的建议,腰斩了晁错,谋求七国退兵。刘濞非但不退兵,反而撕掉“清君侧”的面纱,公然自称“东帝”,继续进攻中央王朝,反情大白于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