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末清初大变局:熊廷弼之死引发的决策争议

明末清初大变局:熊廷弼之死引发的决策争议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一情况,熊廷弼认为新败之余不宜对后金采取攻势,而应积蓄力量,专心防守,等元气恢复之后再图反攻。自熊廷弼经略辽东以后,后金统治者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决定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后顾之忧上。二人一主战,一主守,造成“经抚不合”的局面,然而朝廷上争论的结果是支持王化贞而放弃熊廷弼的策略。王化贞拥重兵守广宁,而熊廷弼则徒拥经略虚名,仅有数千军士。王化贞狼狈逃出广宁,在右屯见到熊廷弼。

明末清初大变局:熊廷弼之死引发的决策争议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将领,字飞百,号芝冈,汉族。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进士。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万历三十六年(1608),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七年(1619),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熹宗即位,魏忠贤专权,遭诬劾去职。天启元年(1621),建州叛军攻破辽阳,再任辽东经略。与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魏忠贤袒护王化贞,委罪于他。五年(1625)被冤杀,并传首九边。

熊廷弼虽然是文官出身,但文武双全,胆识过人,勇武有谋,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并且弓马娴熟,是一代将才。当萨尔浒一战明军大败的消息传到京师以后,朝廷决定起用熊廷弼。七月,熊廷弼离开北京,以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的身份统领辽东的军政事务。当时开原已失,熊廷弼刚到山海关,铁岭失守的消息又传了过来。他身肩重任,慷慨赴险,很快来到了沈阳。原经略杨镐留给他的是一片残局:士气低落,缺兵少将,“人人要逃”,且武器匮乏,粮饷不足。基于这一情况,熊廷弼认为新败之余不宜对后金采取攻势,而应积蓄力量,专心防守,等元气恢复之后再图反攻。基于这一认识,他采取“坚守渐逼”之策,招集流亡的军民,安定人心,整饬纪律,整顿防务。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将辽东的局面扭转了过来,使得努尔哈赤不敢贸然发动大的进攻。

自熊廷弼经略辽东以后,后金统治者经过一番权衡利弊,决定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后顾之忧上。后金在这一年,即天命四年(1619)中抚蒙古,灭叶赫,抑朝鲜,从而使得外患问题得到大大缓解。但外患虽然有所缓解,内忧仍非常严重。当时,由于辽东大旱,粮食奇缺,后金迫切需要兴兵进攻明辽河流域,以解燃眉之急,努尔哈赤于是便等待时机。不久,明朝帝位两易其主,熊廷弼被撤去辽东经略之职,他终于等到了机会。(www.daowen.com)

在天启元年(1621)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辽东重镇沈阳、辽东首府辽阳相继失陷,袁应泰死,辽河以东全部沦为后金所有。熊廷弼被召入朝,提出三方布置策:在广宁(今辽宁北镇)厚集步骑以牵制后金主力;在天津与登、莱各设巡抚,置舟师,乘机入辽南;在东面联合朝鲜从后方打击后金;在山海关设经略,节制三方。

明朝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驻山海关,第二次升任辽东经略。朝廷同时擢王化贞为巡抚,王化贞虽然有胆略,但是他对后金的军事力量估计不足,主张主动出击,三个月内荡平后金。二人一主战,一主守,造成“经抚不合”的局面,然而朝廷上争论的结果是支持王化贞而放弃熊廷弼的策略。王化贞拥重兵守广宁,而熊廷弼则徒拥经略虚名,仅有数千军士。王化贞不听节制,计划以降敌明将李永芳作为内应,发动进攻。还没来得及实施,努尔哈赤趁辽河结冰,一举攻到辽西,围攻广宁以西的西平堡,围城打援,歼灭了来救援的3万明军。同时后金方面派入广宁的间谍挑起了兵变,打开城门迎接后金军队。王化贞狼狈逃出广宁,在右屯见到熊廷弼。王化贞在熊廷弼面前痛哭流涕,熊廷弼嘲笑他:“你那个四万军队三个月荡平后金的计划,进行得怎么样了?”王化贞建议再设法阻击后金军队,熊廷弼却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全部撤回山海关,致使关外完全处于不设防的状态,许多城堡被毁,辽西的大量百姓被迫迁到关内。退到关内不久,魏忠贤指使阉党袒护王化贞,委罪于熊廷弼,于天启五年(1625)九月六日,熊被冤杀于西市,传首于九边,享年五十有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