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在东北军的经历和见闻》一文的订正-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我在东北军的经历和见闻》一文的订正-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潘喜廷最近我读到《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内有赵绍武先生撰写的《我在东北军的经历和见闻》的回忆录。赵先生以此误认为张作霖是台安镇人,是不对的。这段史实在徐世昌主编的《东三省政略》一书有较详的记载。据历史档案和《张大元帅哀挽录》记载,擒杀海沙子是在张作霖还没投降时所为。赵先生有可能把上述这一传闻写到张作霖围剿海沙子一事上了。见《黑山县志》。

《我在东北军的经历和见闻》一文的订正-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潘喜廷

最近我读到《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内有赵绍武先生撰写的《我在东北军的经历和见闻》的回忆录。这篇回忆录总的说来写得很好,大部分是可信的亲身经历,把张氏父子统治东三省的一些主要事迹作了简略叙述,特别是写出了张作霖日本关系的特点:依附、利用、矛盾等情况。但该文前半部,特别第一题:“张作霖受招抚经过”一段,由于作者那时也是年轻人,并非亲身经历,而是听闻,难免与史实不符。为了与史实更接近,有必要予以订正:

张作霖系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村人,而不是台安镇人。台安镇就是现在的台安县城,台安与海城是两个县。台安镇早年叫八角台,张作霖办团练驻过这个地方,是他发迹地。赵先生以此误认为张作霖是台安镇人,是不对的。

张作霖正式投降清朝新民府的时间,是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即公元一九〇二年十一月间,那时张作霖年龄二十八岁。据档案记载,张作霖被招抚后,点编委员是游击总巡李鸿亮和把总赵文清。赵先生的父亲赵尊吾,是否就是赵文清,文献历史档案查不出来,只好请教赵绍武先生了(赵绍武的父亲原名赵佐卿,后经奉天将军增祺为其改名文清,尊吾是他的号。——编者注)

赵文说他父亲被盛京将军提为“都司”衔,头戴蓝顶花翎的小官。按清朝武官制,“都司”相当营管带官以上职务,地方将军无权授给,必须由清廷军机处批示。赵先生的说法可能有误。

赵文讲到张作霖捕杀杜立山时说:“杜泮林乃杜立山的本家叔父。”据历史资料所载,杜泮林是黑山县四间房人,清朝拔贡出身,而杜立山是辽中县青麻坎村人,他们不是一县人。虽然都姓杜,但不是一家人。因杜泮林在官匪中有一些“名气”,杜立山在投入绿林后,拜认杜泮林为同宗叔父,两个人关系和交谊是很密切的。张作霖在中安堡搞保险队时,也曾拜认过杜泮林为义父,后来张作霖正是利用这个关系把杜立山骗到新民府擒杀的。杜立山被杀,不是张景惠“设计将杜骗出,猝然杀之”,而是张作霖派张景惠持杜泮林给杜立山的信,把杜立山骗到新民府,在宴会上擒捉,当天晚上经新民府知府沈金鉴审明正法的,时间在一九〇七年五月二十六日。这段史实在徐世昌主编的《东三省政略》一书有较详的记载。

关于张作霖打跑海沙子一段记述,与史实不符。据历史档案和《张大元帅哀挽录》记载,擒杀海沙子是在张作霖还没投降时所为。海沙子系辽西积年巨匪,本名阎海川,锦西一带人,不是蒙族,当然不能称为“蒙匪”。海沙子一九〇二年九月初二日(阴历),在广宁县(今北镇)高平镇,被“张作霖亲自击毙”。由于张作霖协助官军剿匪有功,得到盛京将军“嘉奖”,不久命令新民府知府增韫就地招抚,编为地方巡防营,初委为营帮带,旋升为营管带。赵文说:“在郑家屯车站,张以大炮向海沙子阵地猛轰,忽有一枚炮弹,恰恰命中海的炮膛,海沙子大惊,认为张发炮之准,必有神助,乃率部向陶(洮)安(南)府退去。”这不可信。那时海沙子匪股没有炮,而且从史料考查来看,海沙子未到过郑家屯车站。(www.daowen.com)

关于张作霖队伍发炮三中对方炮膛里之说,我曾在辽宁省政协见到一篇回忆录,写了这样一件偶然的巧事。这篇回忆录是记述张作霖追剿蒙匪陶克陶的事,一九〇九年张作霖率军尾追陶匪于索伦山口时,互相炮战,张军发炮击中了陶匪炮膛,炮炸毁而陶匪自溃败,张作霖获胜。赵先生有可能把上述这一传闻写到张作霖围剿海沙子一事上了。

张作霖在捕杀杜立山后,不久奉命率部移师康平、郑家屯一带驻防。一九〇八年六月张作霖又奉命征讨蒙匪陶克陶、牙仟、白音太来等,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历程,到一九〇九年冬把陶匪驱逐大兴安岭以后,才算平息这次叛乱。因张作霖平叛有功,清廷特赏加副将衔,队伍扩编,马队五营,步队四营,计九营,任前路统领官,移师洮南府。洮南不是“陶安”,东北无此地名,这二字是完全错了。

张作霖兼中路巡防营统领官时,是在一九一一年武昌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乘革命党活动的机会,率军进入奉天,帮助总督赵尔巽镇压革命党。因效忠清廷,深得赵总督的信任,把驻奉天城和近郊的中路巡防营队也拨归张作霖,从此他兼有中路统领官。而赵尔巽把原来认为不可靠的中路统领官金道坚调离。赵先生说一九〇六年张作霖兼中路统领是不对的。在《张大元帅哀挽录》和《张大元帅家庙碑记》,都有记载。

赵先生文中说:“一九〇四年日俄战后,……由张锡銮任处长……张作霖被调升前路巡防营统领。”这段行文很不妥。一九〇四年是日俄战争发生的一年,而不应该说是“战后”。张锡銮担任的职务是“奉天巡防营务处总办”,不是处长。“处长”一名还是民国以后兴起的名称。日俄战争后一九〇六年,奉天设巡防营务处,把地方军编成中、前、左、右、后五路巡防营。张作霖升左路巡防营统带,下辖马步五营。捕杀杜立山后,晋升为统领,后率军进驻辽源(今郑家屯),镇压蒙匪陶克陶后升为前路统领,扩编九营。辛亥革命后张作霖兼中路巡防营统领,中前两路合起来共十三营,马兵七营,步兵六营。见《黑山县志》。

(一九八〇年十一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